分享到: | 更多 |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我国现行城乡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项战略方针。建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诸多路径,但产业是重要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有人认为通过市场的引导使得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主导因素;有人认为城市群影响范围内的都市农业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但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构建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很少被关注。当前,旅游作为城乡居民享受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已成为跨入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公民的重要生活环节。区域旅游发展在加强城乡空间连接、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基于旅游发展的独特视角,创新性地建构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区域组织模式,开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决策参考价值,对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旅游视角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建构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条路径:
第一,以旅游为纽带,加强城乡空间联系。旅游作为一种空间行为活动,是旅游者通过旅游通道在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双向流动过程,旅游的这一空间特性为加强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传统城乡二元格局的重要弊端正是在于城乡空间联系不够密切,资金、技术、信息、物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无法在城乡之间实现有效流动,以此阻碍了城乡的发展。以旅游通道为枢纽,以城乡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为节点,以城乡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可以有效消除城乡空间分割,加强城乡横向联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而且城乡之间可以互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特别是以“城市人游农村、农村人游城市”的区域城乡旅游市场互动,可以有效地加强城乡之间的空间联系,促进城乡之间社会文化的交流,实现城乡社会融合。因此,旅游是加强城乡空间联系的纽带,是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与扩散、农村资源及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集聚的重要实现平台。
第二,以旅游为桥梁,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作为综合性的现代服务业,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以及“营销、环境”等不同层面,横跨一、二、三次产业空间。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形成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某一特定空间内的大量集聚过程,以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小城镇为实现平台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加快城市信息、资金、物资以及技术等资源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流动,带动农村富足劳动力与土地资源要素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形成一体化的城乡产业体系。特别是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繁荣农村经济方面,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旅游是实现城乡产业互动的桥梁与纽带,是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具体途径。
第三,以旅游为平台,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共享。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各国政府对社会、环境责任的重视,旅游发展的公益化价值取向日益明显。在我国,旅游的民生化程度越来越高,并日益表现出显著的民生价值取向。旅游在解决城乡劳动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为城乡居民共同享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对解决老、少、边、穷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由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旅游业可以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特别是发展农村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居民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旅游道路、水电、通讯以及环卫等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再次,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可以带动城乡社会管理水平的进步以及公共设施维护机制的健全,提高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能。而后,旅游景观环境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城乡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等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城乡民俗节庆等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繁荣城乡文化,使城乡居民共享物质文化成果。
综上,基于旅游发展的视角,要以区域以及地方旅游规划为契机,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通过发展旅游产业,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通过旅游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通过旅游人才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旅游管理创新,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同时,扩大县域旅游目的地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旅游经济活力和实力;发挥大中城市旅游目的地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旅游目的地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旅游目的地和小城镇旅游目的地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