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中国制造”冲出国门,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反观国内,“中国工程”却屡屡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中国工程”虽已初步实现了市场化发展模式,但仍存在着粗放管理、缺乏协同发展机制等诸多问题。如何堵住“中国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的缺口,核电AE公司(Architect Engineering Industries Inc.)的管理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核电AE公司管理模式的价值,逐渐为人所知。以中广核为例。中国广核集团通过设计建造一体化的核电AE公司模式承建的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自2011年8月全面投产后,两台机组没有发生非计划自动停机停堆事件,在首个燃料循环周期内分别连续运行301天、286天,机组换料大修后持续保持满功率运行,2012年岭澳二期两台机组的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9项关键业绩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中广核还先后承担了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广东阳江、台山、广西防城港等多个核电工程建设任务,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与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总之,10多年来,中广核在核电站建设方面保持领先,得益于其为客户提供专项技术服务的工程管理AE公司模式。
应该说,核电站建设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工程,首先是安全要求与环境要求特别高,公众的敏感性特别强;需强化专门的核安全监督;需严密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独特的核安全文化等等。其次是高科学技术含量、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和众多接口,建造实施的高难度等核电本身特性,对核电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的更高要求。第三是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因素多,使核电厂的建设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正因为如此,通过成立核电AE公司,加强核电项目从设计、采购、建设到运行期间技术支持的专业化管理,对促进核电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核电工程公司即AE公司的项目管理模式,1981年起源于美国,其实是一种成熟而有效的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核电工程公司的服务范围包括核电建设的前期(初可、可研、概念设计、立项报告、招评标等)、中期(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设计管理、设备采购及监造、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和后期营运、技术支持、技术改造等。从形式上看,AE模式是指设计建造一体化,更是设计、制造、建设一体化,有建造监督管理和设计构想的含义。从内容上看,AE模式就是总体工程管理。国际上的AE模式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是AE公司的集成作用,他们能集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源和技术能力,以建设好的核电站。第二是AE公司的引领作用,他们在核电建设中起主导和“龙头”作用,能够引领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行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有着大量的单一功能的设计院所,仅就核电站工程建设而言,大多数设计院所仅给出一份二维或三维的图纸,描绘着核电站建成后的形状、功能抑或是产品功能等。然而图纸却没有指出实现电站建设的路径或是今后如何做出有效的知识管理等现实和未来的重要课题。AE公司模式则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设计院不仅描绘出二维或三维的图纸,还必须要跟生产管理,施工运营结合起来,指出如何推进工程建设,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好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技术、环境等六大方面内容。这成为AE公司模式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AE公司模式实施中还很注重“大工程、大项目、大团队”的构建,强调质量管理应该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贯穿核电工程全产业链。例如,为了从根源上提高工程质量,中广核致力于将碎片化的资源整合起来,并将自身掌握的技术与合作商进行分享,同时切实履行对上下游合作商的能力培育与监管责任,提升核电工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由此,清晰的质量保障体系也随着AE模式延伸至全产业链的每一家企业中去,并确保了核电安全质量的可控。
在实现市场化协同发展时,中广核AE模式布局强调全产业链上的各板块,均需在对合同负责的基础上,遵照“基于合同、超越合同”的理念协同创新、实现共赢。所谓“基于合同”即需各单位对合同负责、有着按合同办事的理念和心态;“超越合同”则是为了能更好地推动工程建设的一种权变安排。由于核电工程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最初签订的合同可能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导致最终无法实施,这时就需要以“超越合同”的理念在原合同无法执行的情况下,确保资金链的完整。
基于“基于合同、超越合同”的机制,中广核以创新管理,促进战略合作伙伴在各自项目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既定统一的目标。这正是在AE公司模式指导下,中广核能够使核电发展规划建立在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之上,从而实现标准化生产并按照运行实践经验进行不断地改进创新,一方面减少核电项目的工程耗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核电项目的工程效率,缩短建设周期,从而促进核电从设计到运营整体流程效率的提高。
AE公司模式实践,对我们解决“中国工程”建设管理中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特别是针对目前粗放的工程管理模式及缺乏协同、条块分割严重的行业格局,AE公司模式中的全产业链管理方式,不仅清晰地明确了各主体责任,而且有效地打破了各行业板块间的隔阂,实现了全产业链内外协同创新发展,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对我们广大工程企业进一步推进科学管理、实现协同创新,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