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自贸区热”说开去
马志刚
最近有报道称,两会期间一位领导同志给某地打算申报自贸区试点泼了一瓢“冷水”,直言该地应从实际出发,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针对问题提出改革试点。
这瓢冷水泼得很给力,也很及时。
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以来,申报的激情在全国普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天津、广东、安徽、甘肃、广西、苏州、舟山等20多个省区市表态,要申报自贸区。在今年两会期间,“自贸区热”这把火烧得更旺了,很多省市纷纷高调亮出自贸区“底牌”,借两会为尚未获批的自贸区“拉票”、“造势”。
扩大自贸区的试点范围,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大有裨益。在当今时代,扩大开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形势相当逼人。美国正在谋划TPP、TTIP“两洋战略”,提出了一些新规则,如外资管理上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遵守法规等,标准很高,要求更苛刻。一旦谈成实施,将会深刻影响全球化走向。面对挑战,我们既要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也要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以扩大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去年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就是要探索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但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简政放权,创新管理制度,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什么地方想搞就可以搞的。将来扩点,目的也是要通过自贸区扩点,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上海现在搞了半年了,成效很显著,但议论也不少。比如,有的认为,负面清单太长,一些规则说得还不清楚。又如,在实行安全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只有一些原则性的想法,还缺少操作性强的细则。这些议论说明,不要把设立自贸区想得太简单,当作“万能贴”。不同地区有不同优势,每个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肩负的使命也应该有所不同,要不要挂自贸区牌子须因地制宜。经济界也普遍认为,未来其他自贸区试点要获批,应该要有相应的侧重点和区域特色,未来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这话很有道理。
要设自贸区,先要读懂自贸区。若出发点不对,引导不力,一哄而上,就可能重蹈“跑马圈地要优惠特殊政策,招商引资拉国内生产总值”的老路。坦白说,“只是比拼你的政策比我特殊,我的政策比你特殊”,这样的自贸区没有价值,也不是试点改革的本意。制度创新从来就不是只能在挂起牌子的围墙里才能实践。事实上,“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哪里试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智慧和勇气,抓住问题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