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政府做好本职,制定好市场规则,守护好规则,或许比一味地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要更好。
近日,有部分专家指出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希望通过加快财政支出,救宏观经济压力之急。可问题是,花钱买来的增长有多大意义,能否持续,这样的增长能否有助于全社会和每个国民福祉总量的增进。如果不是,只是仅仅有助于GDP的面子,财政收入的里子,以及所谓的形象,这样的喊话,显然在逻辑上是不自洽。
实践证明,通过政府有为之手为经济加速,更多时候恰恰是加剧经济持续低迷的幕后推手。政府应是归位,而不是错位和越位,政府做好本职,制定好市场规则,守护好规则,或许比一味地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要更好。具体说,如果政府一边收税,一边又不按照国民的真实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是主观臆断地插手经济活动,只会加剧经济行为的扭曲,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直言之,这样的花钱,无论快慢,都无异于挖肉补疮,根本不会改变经济总体走低的趋势。
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或许已经进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看似低迷的发展态势,或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过程。正如人的生病与休息一样,如果没有生病,便会失去对健康的警惕,如果没有休息,便不可持续性地工作。中国经济最需要的是自然发展,所谓的跨越式发展,首先挑战的就是自然发展规律,注定是以牺牲其它共同体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敬畏自然规律,应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核心价值,不要企图高速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也不要奢望,只要加快财政支出,就能保持可持续的高速或超速发展态势。
物应自然,随处皆然。中国经济既吃不起大剂量的泻药,更吃不起大剂量的补药,它在通过“高污染、高耗能”透支了30多年以后,需要的是长时间的调养。因此,千万不要为了一个主观的、甚至虚幻的理由,一会儿泻药一会儿补药,一会儿中医一会儿西医,不停地折腾,不停地耗费经济体的内在真气。
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市场主体首创精神的激活,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于彻底打破经济垄断,给予市场主体最大限度的自由,在于市场交易规则的公正与透明,在于从根本上消减特权对国民利益的整体性伤害。因此,关键在于,能否遏制经济权力的系统性贪婪与剥削。
固然,优良的财税体制对经济繁荣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可否认。特别是,如果一种优良的财税体制能够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和每个国民福祉总量的时候,财税体制的效能更是不可低估。
或许,在建立了有效的纳税者利益表达机制后,在建立了有效的“闭环式”财税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之后,通过公开透明公正科学的预算支出,生产并提供高性价比的符合国民真实意愿的公共产品,财税才有可能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一项有效工具。中国经济发展亟待敬畏和顺应自然规律,深刻反思逆自然、反周期的唯意志论思维惯性,并期盼政府有形之手,能少些建功立业的冲动与过度干预。
(作者系中国财税法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