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发展生态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核心任务”,同时强调,要让“生态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增长新亮点”。省委的这一战略部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符合我省实际。生态经济的主战场在山区。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我省山区的生态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今后应按照省委的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切实抓好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助推生态经济向生态高效经济的转型升级。
创新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
推动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从思路上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进行梳理,以求正本清源,廓清迷思。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正确处理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切实转变政绩观,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发展观,来引导价值理念,规范自身行为。这种新型发展理念需要系统的配套政策保障,例如划定各类生态红线,编制生态资源负债表,把环境损益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中,并据此考核和监督干部,从而强化区域生态经营的理念,强化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减少经济行为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从而为美丽浙江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突出集聚发展的理念。我省山区山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有限的空间地理环境,难以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因此需要更加突出集聚发展的理念,以有效拓展潜在空间地理资源。这就需要各地围绕“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两大平台建设,推进集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下山入城、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推进人口集聚。另一方面,要以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指导,以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构建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框架,按照合理的生产力空间布局要求,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向高速公路及主要交通干线,以及区域内发展基础好、空间条件优、交通区位好的地区集聚,以集聚发展促进集约发展。
重新认识现有的财富结构。要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还需要重新认识符合山区实际的财富结构,重视生态资产、生态产业、生态市场、转移支付等财富来源,通过市场与生产等各个环节领域的全面改革,实现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生产型财富结构”,向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型财富结构”转型,实现从追求单一或者主要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走向生态优先,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增长路径。
完善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推进我省山区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塑造有利于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是生态环境监管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引导力量。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基于法律制度在生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我省应该根据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努力加强有关国家法律法规配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让生态法制实现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由重实体法向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的转变,由以立法为主向立法与执法并重的转变,从而努力把生态经济发展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制定指向更明确的产业发展政策。我省山区推进生态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外贸政策、产业金融政策等,扶持低耗、低排、高效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环境承载力和区域功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和政策,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要明确认识到产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开发的区域趋势,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资源配置在空间上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促进生态经济在更好的政策环境中向前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
探索助推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平台与机制建设
加快我省生态经济转型升级要紧密结合实际,同时借鉴国内外生态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出实实在在的平台,加强生态机制建设,形成推进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合力。
有效推进“飞地”平台建设。山区既要保护,也要发展,其中一个被实践证明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办法,就是促进“飞地”经济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逐步向大企业、大产业集聚方向努力。同时要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加强“飞地”内部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划,在“飞地”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环保、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污染产业。
探索建设生态交易市场平台。为推进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应积极筹建生态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制度,推进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并加大对原有的排污权交易机制、碳汇交易机制、水权交易机制等改革,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态市场体系。山区还可通过内联外引,重在外引,创设生态技术、成果博览会,形成区域性的生态技术和研究成果交易市场,以有效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
构筑生态信息技术支撑平台。要以生态信息技术化为手段,构建生态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以推进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一要在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创新生态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生态建设的信息技术化进程,大力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二要促进生态信息技术与既有的传统产业的融合,着力推进化工、医药、木制品等行业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三要以企业信息化工程为抓手,支持生产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四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
提升财政转移支付平台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最直接、最有效的生态补偿方式。生态环境的资源属性决定了政府的财政投入是生态补偿的主渠道,因此,我省山区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淡化GDP考核指标后,很多与之相关的民生指标的调整、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建立仍需引起重视,特别不可忽略的是要保证区域民众收入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在此背景下,财政转移支付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力度,还要建立健全受益区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试行覆盖面更广的生态补偿机制。山区可以市场化评估为基础,深入探索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要通过加强与周边省份、周边地市的协调,探索推进以流域生态补偿为重点,以区域交易、区域援助为补充的区域间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此外,还应进一步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如中长期环保债券、鼓励更多的生态经济企业上市等。
形成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市场的畅通机制。推进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合理流动。我省山区应积极扩大社会资本,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生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同时,鉴于社会资本具有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也需要政府合理引导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加快探索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推进我省山区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就要在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和培育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污染治理领域,不断推进治污集约化、技术专业化、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从而使众多生产企业从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同时也可以带动环境服务业、保险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科技进步,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执笔: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