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由“沿海发展”向“沿海与沿江比翼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更是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是发挥江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独特的区位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纵深推进昌九一体化,推动江西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重要机遇。
长江经济带建设给江西带来发展新机遇
国家将从综合交通、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廊道和体制机制创新六个方面,升级、再造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沿线省市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实施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也有利于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促进沿线省市和谐稳定。江西作为长江之“腰”和中部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极,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江西发展升级新机遇。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依托长江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发挥东部沿海辐射带动作用,必将形成产业梯度转移、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局面。江西可以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承接模式,主动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效地促进水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等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技术的引进,促进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二是形成开放新局面。长江经济带溯大江而上,深入中国腹地,向西延展与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向东与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形成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东西双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格局。江西借助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昌九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不仅可以提升江西与邻省的经贸合作,也将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三是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虽然江西只有九江一个沿江城市,但汇入鄱阳湖的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都是长江水域的一部分,整个江西全境都应该融入长江经济带,享受长江经济带这条国家发展轴带来的政策和利益,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界限,促进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联动,缩小江西南北、东西部差距。同时,我省可构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主动先行探索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合作机制,借助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带,把试验区打造成省际合作的示范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
江西小康提速新机遇。一是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建设长江经济带,使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必将在全流域范围内形成一种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分工格局。通过协作分工,将各省市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再通过联合的统一市场进行优势互补,生产的成本将会大大下降,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份进行资源、产业等对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进一步缩小差距,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影响力。二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的发展。我省可通过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和长江经济带的联动作用,加快打造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大力推进昌九一体化、环鄱阳湖城市群、赣州大都市圈建设,发挥城市群对经济腹地的经济拉动作用,配套发展一批区域性大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集镇,形成多层次城市发展格局,完善江西城市体系与空间布局,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繁荣发展城市经济。
江西绿色崛起新机遇。长江生态安全关系全局,建设长江经济带,必须首先保护好母亲河。因此,“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不仅要打造“长江经济走廊”,还要打造“长江绿色生态走廊”。江西地处长江中游,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和生态安全。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鄱生态“黄金水道”建设,共同促进沿江沿湖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好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江西对“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的贡献,更是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江西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各地都希望抓住机遇,争食政策红利。但是在机遇面前,我省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尽早做好规划,并立说立行,才能抢得先机。
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纽带。江西处在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衔接地带,是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三角区的战略腹地,是粤港澳产业产品“西进”和“北上”的必经通道,这使江西发展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战略腹地和战略纵深,区位优势将愈加凸显。因此,江西可以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三大经济区联动发展,上海自贸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粤港澳自贸区等区域经济互动的重要纽带。
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江西应利用天然的赣鄱航道和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南昌、九江及赣州等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升支撑带动能力,实现承接产业转移和转型发展的双赢。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我省可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链重组,实现以昌九一体化为核心,推进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一体化发展,构筑江西经济增长的核心板块;积极推进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的融合,构建一体化的特大型长江中游城市群,充分发挥系统集成效应,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区域整体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核心板块和第四增长极。
长江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发挥鄱阳湖保障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鄱阳湖、长江干支流的调洪蓄水能力,努力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加快对鄱阳湖、长江干支流等的综合治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型城市群,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江西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任务
我省应抢抓机遇,认真谋划, 加强与国家战略对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昌九一体化区域和长江经济带为双引擎,借助长江黄金水道, 综合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及政策推动。尽快制定《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江西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明确沿江统筹发展的格局以及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寻求与其他省份的合作沟通。积极创建省部合作共推江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加强与水利部、交通部及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航道局合作,争取业务指导、政策和项目支持。在充分发挥本省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转移,将昌九一体化区域打造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试验区,将其纳入各项先行先试改革范围。
全面拓宽开放通道。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首要突破口是要建设出海出省出境通道,提升通往长江的航运能力。关键是一要加快鄱阳湖水系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实现赣江——鄱阳湖——长江水运对接;加强“一湖五河”航道疏浚,依托黄金水道对接长三角、上海自贸区,有序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统筹对外、对内开放,加快构建江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加大国际国内航线的开辟力度,使公路、水路、航空、铁路之间无缝连接,构建畅通便捷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提高市场的开放性。三要加快推进昌九两港一体化发展,围绕打造互联互通的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大格局,吸引铁路物流、民航物流和水路物流、公路物流相互衔接集聚,进一步强化昌九两港作为中西部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辐射桥头堡的作用。
构建产业承载平台。一是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支持开发区建设科教研发、投融资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和商务平台。二是推进省级工业园区区划调整、优化升级,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环境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好的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产业基础扎实、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势头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园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允许经济外向度较高、出口加工贸易活跃、口岸配套功能基本完善的园区,申请设立国家出口加工区;对工业基础较好、工业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产业基地,支持其申请设立省级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三是搭建内、外经贸平台。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积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快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和九江临港经济区,打造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全力支持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以深度对接国内外市场、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和能力;鼓励和推动外国政府、国际机构、商贸协会组织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赣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依托国家驻外经贸促进机构,搭建招商平台。
提升区域互动合作水平。当务之急要从国家层面创新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打破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的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共同市场,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协作、产业对接,实现互利共赢。各省市应抓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域合作机制。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欠发达省份,我省必须强化与长江流域省市合作,加强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加强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江西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在产业园区、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产业、项目、交通等方面对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和资源充分共享、高效流动、优化配置,推动沿江省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共建。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