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行业顶尖大腕为中国银行业变革支招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勇 北京报道//www.workercn.cn2014-07-16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更多

  

  从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1823年在山西平遥成立,成为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到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银行卡,再到如今四大国有银行全部完成股改上市,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甚至赢得了全球最会赚钱银行的称号。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市场上对中国的银行并不充满好感。市场人士诟病中国的银行嫌贫爱富、“向钱看齐”,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缺乏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突出。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4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银行监管当局强调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银监法》赋予中国银监会的重要使命。

  显然,这个重要使命需要银行业去完成,但目前来看,可谓任重而道远。

  作为公司,银行自身要实现盈利,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4项改革同时并行的局面下,银行本身也压力重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自然会“向钱看齐”。

  行棋至今,中国的银行业如何能既完成使命为实体经济服务,又在4项改革并行的局面下实现自身变革?

  7月8日,在2014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来自监管层和银行业的高管们试图给出答案。

  对话

  嘉宾

  僵尸企业占用了实体经济的大量信贷资源

  刘士余:我在落实调结构的任务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盘活存量,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处于僵尸状态,它们占用了大量的信贷资源。但实际上这一块信贷在银行贷款上有的情况下体现的仍然是正常贷款,但是企业好像用了银行的糖做成了冰棍,还在不断地融化。

  对于僵尸企业,债权人没有主动申请破产,债务人也没有主动申请破产或者申请破产保护,这样会对债权,不管是金融债权还是其他商业上的贸易伙伴的债权,还是职工的劳动债权,都会造成潜在的损失。

  王兆星:融资难、融资贵,与整个国际经济环境有关,也是整个中国经济运行处在下行压力之下的一种必然反应。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能很容易地获得银行的贷款、很容易地发行债权或股票来融资。银行有银行的贷款标准,发行债券和股票也有其自身的基本条件。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能满足这些标准,都能取得资金的融通。一定会有一大批的企业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从而不能便捷融资,于是就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

  融资贵也有它的市场和历史背景条件,我们已经处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由于资金供求的作用,利率随着供求来进行调整。同时,在传统银行信贷之外还有很多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没有利率的管制,更多的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这种利率价格就会更高。很多企业达不到贷款的标准,会寻求影子银行的融资,就要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此外,现在企业的债务杠杆也达到了历史较高的水平,利用较高的债务杠杆既降低了企业满足融资的条件,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刀刃上

  王兆星: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

  保持适当的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的供应。水库要保持适当的存水,这样灌溉才有充分的来源,因此,首先还是要保持货币信贷以及整个市场流动性适当的供给,解决源头之水的问题。

  进一步优化结构。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刀刃上,把资金真正用到最有经济效益、最能支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当中,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严重产能过剩的企业,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控制贷款和融资供给,通过结构调整,有保有压,来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

  进一步下大力气盘活社会资金的存量。现在银行业金融资产已经达到160万亿,银行的贷款也达到了八九十万亿,如果其中的10%能够盘活,这些资金能够加速周转10天的话,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资金供应。目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所倡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盘活信贷存量的一个渠道。

  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机构来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同时也增加市场的公平竞争,包括发展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发展各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租赁市场、金融消费市场等来扩展金融融资的渠道,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银行业要尽可能地减少那些没有建立在更多服务基础上的收费,取消没有服务的显性、隐性收费,这样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能够同时使资金的价格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来缓解融资贵的问题。

  银行业面临自身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

  杨再平:总体而言,银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4个问题。

  一是公司制度行政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经理人,而我们的银行家还不是职业的银行家。目前,有相当比例的民营银行、50%的中小城商行、90%的农村中小机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问题。二是经营管理僵化。不能围绕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形成一个动态的流程。三是市场结构有问题。银行进入门槛高,要创办一家银行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真正的市场退出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银行不仅是大而不倒,而且小也不能倒。四是市场价格问题。大家广泛讨论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实际还有一个大家不愿意讨论的话题,那就是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收费,也没有实现市场化。

  陈四清:面临的挑战一是竞争主体多元化。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社区银行等新兴机构层出不穷,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对传统银行业务不断渗透,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二是利率汇率市场化。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给银行业的成本控制、产品创新、风险管控带来更大挑战。多层次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直接融资,“金融脱媒”趋势加快。三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为企业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新选择,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的金融版图,为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同时也对银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四是金融服务网络化。随着宽带传输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引擎,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数字化、移动互联化、虚拟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金融行为,必将深刻影响银行业的发展模式。

  杨文升: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现在处在经济换挡期、结构调整震动期和前期的政策消化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决定了银行业靠传统规模、高速扩张的经营方式是走不下去的。

  二是利率市场化真的来了。下一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货币政策的微调,包括金融脱媒的加速,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贷款业务会有一个积极的促进。贷款的利率收益也将下降,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对我们银行盈利模式会造成很大冲击。

  三是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经营的理念。

  这么多的变化叠加在一起,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银行业转型需要系统性流程再造

  易会满: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成果,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由10年前的28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151万亿元,年均增长18.5%,已是GDP的2.6倍。银行的规模增长有没有边界和临界点?是否可以无限地持续扩张?你会发现,世界上那些曾经的资产大行,后来要么被迫瘦身卖资产,要么因深陷危机而衰败,没有几家能够跨越资本和风险两大障碍而长盛不衰。

  因此,银行需要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推进重塑一张“低杠杆、轻资本、快周转、高回报”的资产负债表。

  其次是围绕新技术,加快服务模式变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日臻成熟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

  我们要创新推出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商业银行需要花大气力打造有别于传统服务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需要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持续的变革,从而实现由“支付+信用”中介向“支付+信用+信息”中介的转变。

  同时,要重点打造移动金融服务。移动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内容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和服务,移动渠道将变身为银行连接客户最直接、最频繁的“触角”。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推进网点智能化服务。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新技术的组合运用,在物理网点实现“客户自助+协同服务”的智能化服务,将为增进客户体验、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连接和闭环运行提供渠道和支持。为银行网点从“业务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奠定基础和条件。

  韩明智:第一,以有效制衡与激励目标来不断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通过健全的公司治理,在银行、客户、股东、监管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激励机制。

  第二,以创新为利器,构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在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已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同业,而是扩大到全部金融机构。银行的竞争优势也难以借助资金、规模、信用、渠道等传统途径获得,而需要更多地凭借差异化业务创新获得。

  第三,以资产资本管理为核心,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由于资本定义更加严格,资本覆盖风险范围更大,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资本约束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必须加强资本管理,并以此为核心,全面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第四,以加快经营转型为动力,构建新型发展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信贷投放、高成本投入、低效益项下的外延粗放式经营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构建内涵集约式新型发展模式,持续稳定提高股本回报和银行价值。

  上述措施必须建立在流程再造基础上,经营转型不是简单的局部调整,而是系统地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是银行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的重组,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链管理为重点,持续推进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