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状元企业家张謇的实业救国梦想
张吾愚
//www.workercn.cn2016-07-12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实业成功的张謇,还在南通推行他的村落主义,地方自治,实实在在推动他的救国理想,并且取得不凡成就

  1894年,41岁的张謇高中状元,被循例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但是,基于其对官场的厌倦和教育强国/实业救国的理想抱负,从1895年起受命在通州创办纱厂,从此开始了其波澜壮阔的企业家生涯。

  当然,作为一名状元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相比,无论其思想眼界、运筹能力、经营作风、进取精神,均有其常人无可企及之处。

  比如他办企业的出发点,就是因为要教育救国没钱,所以通过办实业挣钱;办企业只是其途径、手段;同时,张謇也接受当时流行的“商战”思维,即办企业是和列强的商战,是为对抗列强,对抗中国的利源流失。当然,也是为了民生,他办的首家企业,也是他最成功的企业名“大生纱厂”,就起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充分利体现了他为民谋利的民生情怀。

  当然,张謇可不是只具有远大理想和美好情怀的空想书生,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精明能干的企业家,他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就充分证明了他的实践能力和活动能量;他的企业家生涯,也在不断的解决市场内外、社会上下左右的各种问题、掣肘中前行,创造着企业家的成功与光荣,也制造着他重重的挫折与失败。大生纱厂起初并不顺利,从1895年筹办,一直至1899年方才投产。

  按张謇的设想,纱厂应该是“商本商办”,除了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不计划引进官股以免受官家掣肘的;但招股融资十分困难;原因是当时工商风气未开,而张謇的非官非商身份,也难获得市场认可,这时,张謇发挥其官场人脉优势,求助于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等筹资,既向自己原计划的完全商办妥协,同时又争取其他方面的支持。 虽然引用官股,但官方只取官利,不参与工厂的经营管理,走出了一条有别于盛宣怀之“官商合办”的模式,创新出一种“绅领商办”的新模式。然后,又摆平了地方官僚的刁难、数百名秀才联名告状等群体事件、流动资金匮乏等种种羁绊和困难,于1899年四月迎来了纱厂成功投产。

  然后,纱厂迎来了辉煌的时光,产品供不应求,市场迅速扩大,财源滚滚而来。

  于是,张謇又办了大生二厂、三厂;为了建立原棉供应基地,又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围垦沿海荒滩十余万亩。

  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的成功,成就了张謇的企业家的光荣。但张謇从来没想过守成、享受 企业成功带来的成就,他实业救国的理想,推动者他不断前行;在纱厂、垦牧公司成功带动下,随之向航运业公司、盐业公司、冶铁业公司、印染公司、榨油公司、面粉公司、出版公司,几乎所有行业迅速扩张,遍地开花。

  随着企业的成功,张謇终于有了可支配的资金,于是,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开始付诸实施:

  1902年,主持创立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1902年,在通海垦牧公司附设农学堂;1905年,资助创立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以合资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此外还创立了商业学校、纺织专门学校等教育事业。及聋哑学校,南通博物苑、图书馆等。

  实业成功的张謇,还在南通推行他的村落主义,地方自治,实实在在推动他的救国理想,并且取得不凡成就:不仅为南通带来大量现代化企业,设立了多所现代学校,且大大推动了南通城市化建设,规划科学,交通合理,警察局、电话、旅馆、公园的公益设施,其中大量经费都由张謇私人支出,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南通被人们称为“模范县”,“江北一带的首都。

  美好愿望不能取代市场论证,伟大抱负也无法取代市场规律;张謇的企业快速无节制的扩张,违背了市场规律,导致大量亏损;这造成整个企业集团资金链的紧张,从而为大生纱厂等好企业带来了资金拖累;企业家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企业市场属性和竞争能力就被淡化,这是张謇企业家的社会抱负和他企业经营者身份的天生违和之处。随着张謇企业的不断扩张,和张謇社会建设的不断投入,张謇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终于被拖垮。1925年,大生集团债台高筑,债务达906万两,被债权人上海财团全面接管。作为企业家的张謇,最终黯然落幕。(作者系文化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