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陆游:一生都在做一个梦
//www.workercn.cn2014-02-18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陆游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更是那个萎靡时代、偏安朝廷里身体力行的爱国志士,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而且声明救国、卫国的信心,并投身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

  初入仕途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不过,他家学深厚,家教严谨,加上聪慧好学,12岁便能诗文,被时人喻为“小太白”。后来被朝廷授官登仕郎,从此步入仕途。

  陆游初入仕途便遭遇挫折。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当时系荫补登仕郎的陆游,赴临安参加“锁厅试”(宋代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的进士考试),考取了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二名。秦桧时为宰相,一心要孙子高登榜首,状元及第,因而大发雷霆,主考官陈之茂险些酿成大祸。第二年的礼部复试,秦桧力荐心腹魏师微、汤思退为主考官。由于采用“糊名法”(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使试官难于徇私作弊),陆游在礼部复试中依然名列前茅。秦桧便以陆游“喜论恢复”,示意主考官不得录取。据史载,这场礼部考试舞弊现象十分严重,密封的试卷被提前拆开,中途有人翻墙报信,而考官们又是秦桧党羽,把陆游在科考中黜落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陆游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直到38岁时,喜欢他诗歌的宋孝宗,才赐他进士出身。

  绍兴三十年(1160年),陆游被推荐为敕令所删定官,后迁大理寺直。虽不是要职,但供职权力中枢,便于表达政见。陆游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长辈们的影响下,形成了忧国思想和爱民情怀,很早就心存杀敌保国、济世安邦的志向。这时,相去屈辱的“绍兴和议”已经19年了,国家和百姓背负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陆游一心盼望着为国效命,力挽狂澜。他上书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说:“敢誓糜捐,以待驱策”;他还给高宗赵构上《条对状》,建议朝廷布政施纲时要信诏令、慎名器、察奸蠹、容直谏;有一次,他甚至当面对宋高宗坦陈政见,慷慨陈词,坚决请求皇帝领军北伐,恢复中原,还表示自愿充当北伐先锋。说到激动的地方,陆游痛哭流涕,甚至眼泪都溅到了皇帝坐的龙椅上。

  支持“北伐”被贬官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倦于朝政的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以太上皇身份隐于深宫发号施令,把皇位禅让自己的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即位之初,面对官庸于上、民怨于下、异族蹂躏、国无宁日的逼人形势,也曾试图振作。他首先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了岳飞的原有官衔,按相应的礼仪改葬。对陆游这样的抗金情绪激昂者,也赐进士出身,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兵马,按照宋孝宗的指示积极准备北伐。陆游闻讯异常兴奋,在给张浚的贺启中表达了殷切的期望,还明确提醒张浚,在对金军事上:“岂无必取之长算,要在熟讲而缓行”,建议张浚在抗金问题上不能鼠目寸光,只有坚定信心,放眼长远,蓄积力量,然后全面进攻,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孝宗的主导下,宋军匆忙北伐,结果因出兵轻率,10天就大败而归,史称“儿戏战争”。北伐失败后,宋孝宗很快以“和戎”政策主导对金关系,投降纳贡,一隅偏安了。从此,南宋对金的国书上便赫然写着“侄宋皇帝昚,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字样云云,是为国书定式。

  第二年春,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兵马,驻节镇江,又积极添置战舰、训练军队、复图反攻,声势十分浩大。陆游此时恰在镇江,便以世侄名义拜见,两人因为政治主张相近,交流颇欢。陆游借此机会,又对北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只是,张浚这时的备战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北伐的失败以及太上皇赵构的频频施压,已经使宋孝宗早下了向金求和的决心。求和就必须牺牲主战派向金表达“诚意”,于是,张浚随即罢相,贬官福州,与赵构当年杀岳飞向金国献媚如出一辙。而作为坚定的主战派陆游,也未能幸免,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在隆兴通判任上的陆游因曾“力说张浚用兵”免归,黯然回乡。

  投身战争最前线

  乾道七年(1171年),46岁的陆游被朝廷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通判。夔州位于南宋西北边陲,离政治中心临安越来越远了。不过,因为夔州接近抗金前线,这让他反而欢呼雀跃。入川第三年,他被西川宣抚使王炎招入幕府,任命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成了一名参谋。宣抚使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南郑县),南郑前控三秦,后据两蜀,堪称军事锁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方人民犒劳王师、传递情报、盼望北伐的热情深深感染着陆游,中梁山下、诸葛祠前、韩信拜将坛上,留下了他跃马射猎、舞剑图强的身影。宋金对峙的最前线仙人原,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铺,留下了他侦察敌情的足迹。他跃跃欲试,梦想着国家誓师北伐,梦想着自己冲锋陷阵、挥刀击贼。他甚至在大散关附近与30名士卒合力挺戈杀虎。在南郑期间,陆游还屡屡向王炎献进取之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目前关键是要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衅则守。这些,都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良策。王炎也是一位爱国将领,宣抚西川期间正在积极进行收复失地的准备,只待朝廷一声号令,便能挥师北上。然而事与愿违,当年10月,朝廷就把王炎匆忙调回,遣散了幕府。朝廷意旨陆游一看就明白,故有“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前又一秋”之叹。

  陆游旋即去了成都府任安抚司参议官,又在嘉州、蜀州、荣州等地任过职。在入川的漫长岁月里,陆游无时不在盼望着王师北进,“但忧事无闻,功不挂青史”成了他一生的心病。他等待着朝廷挥师北进的冲锋号,一再渴望着杀敌沙场,以身许国。只是,朝廷的大臣虽然走马灯似地频繁调换,但“和戎”政策却根深蒂固,丝毫不能撼动。于是,在颠沛的仕途羁旅,在无尽的冷官生涯,他便常常唱酬诗友,结交剑客,寻访方外隐逸,流连歌肆酒楼,用“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这种低沉的诗句表达悲愤之情,矛头直指颁下“和戎诏”书的孝宗皇帝。淳熙三年(1176年)夏,他再次被罢,罪名是“燕饮颓放”。当然,这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所以,陆游离蜀东归时,便在缅怀黄庭坚的《叙州》一诗中,忿然说出“文章何罪触雷霆”诘问。此后,他索性自嘲“放翁”,并以此为号。

  再次罢归

  宋王朝南渡后,不断以割地、赔款、称臣的办法向金求和,屈辱地维持着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然而,金国的胃口显然不能轻易满足,虽有和约,但金国南侵依然不时发生,兵燹荼毒,加上天灾人祸,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陆游在战乱中长大,后来虽入仕途,但很长的时间被投闲置散,游离于官僚体制外,与百姓有较多接触和交流,对百姓有一种超越一般士大夫的深刻理解和同情。闲居山阴的日子里,当邻舍建房告竣,他率儿辈们过访致贺;当兵连祸结,米贵如金,乡亲们因贫困饥馑而生存艰难之时,他往往食不能咽,心痛不已;当百姓遭遇不公,他用诗歌谴责霸占镜湖沃野的豪强,爱民之情溢于言表;偶遇丰年,他请来乡亲父老,高兴地与他们相聚堂前,把酒话桑麻,共同庆贺;至于山村施药,治病救人,接济乡邻,均是陆游生活中的寻常事。老百姓总是念念不忘那些真正关心爱护过他们的官吏,为纪念陆游,乡亲们常常以陆游的“陆”字给孩子取名。

  淳熙六年(1179年)冬,陆游被任命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治所在抚州。来年夏天,抚州大雨倾盆,一连下了半月余。田园淹没了,村庄淹没了,老百姓扶老携幼往山上奔逃。命是留住了,但仅有的一点口粮却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在百姓生命系于一发之际,陆游当机立断,一边向朝廷奏请,一边迅速安排人打开义仓,派小舟载粮食沿丘阜送给被困灾民,并命令所属州县迅速开仓赈济,关键时刻帮助受灾群众渡过了难关。然而,这件事到了朝廷却成了罪状,以给事中赵汝愚为首的同僚认为陆游在救灾中擅权作主,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弹劾他,又把他免职。救灾爱民竟有罪,陆游不禁哑然失笑,遂吟唱着“江路迢迢马首东,临川一梦又成空”的诗句离开了江西。

  之后,陆游还多次遭到弹劾和罢免,其罪名不外乎“喜论恢复”、“燕饮颓放”、“不合时宜”、“嘲咏风月”之类。其实,陆游之所以多次遭贬,是与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主张密不可分的。陆游对内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外主张抗金驱虏,恢复中原,而且这种主张始终忠贞不渝,至死不易,甚至不惜抛弃仕途上的青云阶梯,默默忍受良师益友如朱熹、杨万里们的曲解误会,黯然面对官任期满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法筹措的寒碜境地……而宋朝南渡后,被金国打怕了,“和戎”成了基本国策,主张收复山河的志士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陆游自然首当其冲。淳熙十六年(1189年),65岁的陆游再次遭到谏议大夫何澹的弹劾后,被罢归故里。其后整整20年的漫长岁月,除了78岁那年,曾奉旨入都修史一年外,陆游再也没有被朝廷起用过。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陆游在故乡镜湖边上的三山村安然去世,享年86岁。

  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始终在微员末吏的职位上或升或降,从来没有过重要显赫的平台,受尽了当权者的嘲弄与迫害。然而,陆游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都是坚定的爱国者,精神的高蹈者,不仅不屈不挠,反而高歌不绝,历久弥坚,就像他在《和范待制秋兴》一诗中总结自己时所说:“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