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北方城市的夜空,如何像南方城市一样亮

张振鹏
2020-06-10 10:23:48  来源:大众日报

  近期,阿里巴巴发布“夜经济”报告,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城市,通过大数据分析2019年全年夜间消费情况。

  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夜经济活跃度,总体呈“南高北低”态势,北京、济南、哈尔滨三个北方城市,在12个城市中排行最末。

  有人可能会问,夜经济真的那么重要?不发展夜经济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数据显示,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例,已达到43%,且仍处于上升通道。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而夜经济,俨然已成为促消费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这就是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发力夜经济的原因所在。而且,热闹繁华、斑斓夺目的夜生活图景,对于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同样是一把“利器”,是城市引人聚才的亮丽“招牌”。

  冬天太冷?

  “北方之夜”为何亮不过“南方之夜”?气候是最大原因吗?

  北方城市夜经济不如南方,很多人认为是南北方自然环境与气候不同,导致北方城市存在较为明显的户外活动淡旺季差别,淡季时夜间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事实上,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在进化中早已完成“受制于自然环境——适应并改善自然条件——受社会环境影响超过自然环境影响”的蜕变。

  人们夜间消费,满足的主要是休闲、娱乐、观光、社交、体验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而满足精神需求为主导的消费形式,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显然要远高于自然环境。

  将夜经济作为第五大产业,打造“24小时城市”的英国伦敦;率先引入“夜间市长”,保护和最大化城市夜间收益的引领者——荷兰阿姆斯特丹;率先创立并持续举办“夜猫子夜市”的亚洲不夜城——韩国首尔。这些较早发展夜经济的国外城市,地处纬度均高于我国大部分北方城市,而其夜经济的活跃程度,并没有随季节变化而出现明显波动。

  由此可见,我国南北方城市夜经济差异,并不能简单归因于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而是另有原因。

  从习惯,到习俗

  受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南方城市整体商业化程度更高,南方人经商意愿更强、人数更多。商业活动丰富的城市,能够吸引众多外来的商贸、创业、务工、旅游者,对商业活动进一步形成促进作用,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空间环境的优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创设了释放社会群体消费活力的必要基础条件,集聚了城市夜经济发展的社会动力。

  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消费行为得到满足;而消费行为的重复强化,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习惯。

  研究表明,消费者夜间消费,会比日间消费获得更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更容易形成相对定型的消费习惯。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消费习惯通过相互交流而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由此形成了南方城市消费者夜间消费意愿强烈、消费活动丰富的城市功能和社会习俗。这是我国南方城市夜经济普遍保持较高活跃度的主要原因。

  城市夜间消费,涉及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康养、娱乐、交通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第三产业领域。

  这不是单单依靠政府部门、少数大型企业或机构就可以发展起来的,而是要依托众多中小微企业、经营业户、个体创业者、从业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各得其所、协同合作、良性竞争、利益共享,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品质精良的产品与服务,才能逐步培养起城市消费者的夜间消费习惯,激活城市夜间消费市场。

  在城市各社会群体的共识与力量之下,久久为功,才能慢慢由不断养成、扩大的夜间消费习惯,最终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和社会习俗。

  城市夜经济打造,起点是供给,终点是消费。检验夜经济发展成效的是终点——消费,但推动夜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起点——供给。

  让消费者“想消费”“能消费”,短期可以通过免费服务、发放优惠券、补贴让利等方式,但面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夜间消费需求,必须调动更多市场主体,准确定位目标群体,大量提供能够精准切中消费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换句话说,夜间消费产品与服务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夜经济的繁荣程度。

  同时还要关注产品与服务质量。供给质量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消费行为得以持续进而养成消费习惯的重要因素。提升城市夜经济供给质量,一方面要靠政府部门的监管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作用,及时清除那些阻碍商户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妨碍消费者自主消费、放心消费的不利因素。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