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新服务时代来临,服务业新基建如何打造

李勇坚 李秋正
2020-06-16 17:03:12  来源:大众日报

  两次疫情,催生了我国服务业的两次升级。

  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完成了一次在线购物的“新零售”启蒙,商品销售加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让我国开启了一次以本地生活服务的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特点的“新服务”启蒙。

  “新服务”是服务业的全面升级。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及时打造服务业的“新基建”,以适应“新服务”时代的加速到来?

  新在哪

  所谓“新服务”,并不是在服务业原有的统计范畴内增加的新的服务门类,是相对传统服务模式而言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传统服务的体验模式、交付模式、运营模式的一种更新。

  “新服务”的范围很广泛,既包括各种生活服务业的创新,也包括各种办公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目前尤以各类本地生活行业的服务创新最为突出。

  从运营模式上看,“新服务”不但是对消费端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导消费者形成线上消费、线上体验、线上支付,完成服务过程,而且是对服务的整个流程的数字化改造。

  从店面的数字化改造,到物流的数字化与精准化,再到上门服务的精准化,再到服务资源的智能化调配,到店服务的及时排队系统等,“新服务”都以数据为支撑,推动了服务业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

  同时,“新服务”,不是单纯地拓展流量,也不是单纯地将线下流量向线上流量拓展。

  我国互联网平台在早期的运营过程中,强调流量运营,发挥互联网平台作为超级营销渠道的作用。但是,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除的情况下,流量竞争或者流量运营模式的成本已越来越高,开始对企业形成不利影响。

  与之不同的是,“新服务”更加强调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服务进行改造,从而提升传统服务的供应效率,在本质上提升其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本地生鲜电商、外卖等服务,能够将生活服务平台数据与经营商家直接联结起来,为商家提供生产供应量等方面的指导,优化商家内部操作流程,并与平台无缝对接,从而提升操作效率、实现精准服务。

  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外卖平台为代表,“新服务”正在推动对本地生活行业的平台化整合。在平台上,正在集成生鲜电商、日用商超、在线娱乐等多种服务,并结合地图、在线票务等多种业态,将逐渐形成一个基于本地生活行业的完整生态。

  总之,通过提供数据分析、服务流程优化、客户开拓、线下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新服务”极大地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门槛和风险,不但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在增加就业、提高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告别排队

  “新服务”的出现,解决了哪些问题?

  现实中,本地生活行业非常复杂,既包括纯商业属性的商超日用生活品零售、餐饮外卖等,也包括文化、体育等兼具事业与产业性质的行业,还包括养老、医疗等社会属性明显的行业。

  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区位依赖性,很多服务设施可以在小区域范围实现垄断,因而其提升服务效率的动力不足。

  同时,有很多服务的产生具有随机性,供需难以精准匹配,经常出现服务资源闲置与排队等待服务并存的情况。

  “新服务”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LBS(基于位置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为实体服务店重组优化供应链,将到店服务与到家服务利用价格、服务时间等多种方式进行精准组合,全方位调度服务资源,从而解决了本地生活行业中供需不均衡、不匹配的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等方式,结合店面的数字化技术,加上通过“新服务网上平台”上的服务资源调配系统,到店服务与到家服务灵活结合,科学合理安排服务资源,实现精准服务、准时服务,避免服务资源的浪费以及消费者的等待。

  传统本地生活行业的服务质量低,本质上源于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用户评价、服务过程的数字化监控等措施,“新服务”也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确保服务质量的标准化。

  另外,“新服务”以5G等先进技术为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也有效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落地问题。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