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财经

对口帮扶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吴新林
2020-06-18 15:35:25  来源:宁波日报

  一是在带动发展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效率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这既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创造,又是符合实践逻辑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巩固,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社会的生动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事实胜于雄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最大表现就是集中力量能办大事。东部沿海地区能率先发展起来,正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从世界大势和国家大局出发,通过倾斜性政策和集中资源等方式统筹发展,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国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表现在东西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存在。集中东部地区优势资源进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带动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对口帮扶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生动体现。浙江省先后与西藏、新疆、青海、四川、贵州、湖北、吉林等多个省区市和上百个县形成结对帮扶关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资源共享、产业转移、扶贫攻坚、劳务协作、人才输送等多种方式,激活了对口支援地区市场主体意识、效率效益观念和创新创业动力。而这种通过先发优势带动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唯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方能出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实在表现,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优势。

  二是在缩小差距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开展对口帮扶,可以追溯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后富”理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现实逻辑的创造。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突破,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圈定了一些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城市,给予其优惠政策,鼓励其“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一批沿海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由于主观客观原因,西部地区的发展一度比较缓慢,我国呈现出东西部的明显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二十多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东部沿海城市的大力支持,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西部地区通过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在错位竞争中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亮点,追赶态势明显增强,东西部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初显成效,“先富带动共富”正处由理论到现实的转变之中。

  三是在改善民生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优势

  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价值所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和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饱含着对人民深厚情感的话语,说明着一个生动的道理:持续不断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一种价值观。对口帮扶说到底还是要用切实的行动和优惠的政策,发挥东西部各自的优势,带动协调发展,提高百姓收入。浙江、宁波在对口帮扶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举,而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对改善人民福祉的内在价值追求,是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出发,突破区域界线,打破利益藩篱的实在之举。

  (作者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