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农产品线下销售受阻,农民陷入“卖难”、市民面临“买难”困境。为降低疫情负面影响,释放消费潜力,推进复工复产,各地利用网络直播创新销售农产品,“直播带货”风生水起,因其无接触、可视化、互动性强,成为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的新潮流、新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等农村电商新业态,需坚持市场导向,转变营销理念,完善配套服务,规范行业监管,让农产品“直播带货”成为农民的新时尚。
农产品“直播带货”优势多多。“直播带货”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平台,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村各类特色农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一臂之力。同时,“直播带货”倒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有助于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首先,“直播带货”实时画面感强。让大棚、果园、田间地头摇身变成直播间,消费者能直观看到农产品原产地种植状况,直播所展示的产品比起平面图片更加真实,实时冲击力远超静态展示和事后浏览。与主播实现互动对话,更能了解产品特点,体验性更强,信任度更高。其次,“直播带货”高效方便快捷。视频直播在展示产品的同时,附带购物链接,消费者只需动动手,即可直接下单,心动的农产品通过物流就可以配送到家。运用产地直供、线上直销的电商新模式,让小农户有效对接上亿互联网用户,足不出户销售自家农产品。再次,“直播带货”宣传成本较低。许多特色农产品因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互联网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往事,“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与投放广告相比,其运营成本较低,受众范围较广,不受时间、场地空间限制,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农产品“直播带货”短板不少。农产品“直播带货”看似操作简单,实际上涉及物流配送、包装存储、人才培养、行业监管等多个环节,目前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传统种植习惯难以改变,普遍缺乏市场理念,对视频直播的农产品品质把控不准,分级包装意识不强,导致适宜“直播带货”的品种不多。二是仓储物流设施不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条件不足,农村快递服务成本偏高、村级覆盖率偏低,造成生鲜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出现口感变异、损坏变质等问题,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持续购买意愿。三是直播行业监管不够。对主播群体和直播售卖的农产品尚未建立准入制度,对有安全隐患、质量不达标甚至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夸大宣传、以次充好等行为,缺乏明确的执法细则和处罚标准,违法成本较低,造成行业无序竞争。四是农村电商人才不足。“直播带货”仅靠地方领导出镜背书并非长久之计,让农民成为“直播带货”的行家里手才可持续。当前,农村既懂农业,又懂电商,既能讲清农产品品质特点,又能讲好民俗故事,还能准确揣摩网友消费心理的复合型电商人才极度匮乏。
农产品“直播带货”需统筹谋划,多点发力。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民会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农产品“直播带货”将逐步成为一种新常态。要保持其旺盛生命力,避免昙花一现,需统筹谋划,多点发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指标体系。“直播带货”能否成功最终靠过硬的产品说了算,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指标体系,鼓励和引导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开展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要做好田头分级筛选、冷库保鲜、产品包装,建立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标准化操作规范,实现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第二,要构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体系。农产品最大的特点是鲜食性,不耐储藏,运输半径短。针对农产品独有特性,要围绕水果、蔬菜、水产、茶叶等产业,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贫困山区为重点,构建一套覆盖广泛、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流通顺畅、服务农户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体系,打通冷链物流渠道,提升冷链物流保鲜技术,让“直播带货”既要把农产品卖出去,又要高效快捷地运出去,更要原汁原味地送到消费者手中。第三,对农产品“直播带货”加强监管。要制定出台直播电商行业标准,让农产品“直播带货”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负面清单,明确直播经营者和电商平台的责任;要加强对主播群体线上行为的规范管理,对一些打着扶贫、助农名义进行非法牟利的直播销售活动要严厉惩处,确保农产品“直播带货”健康有序发展。第四,要加大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力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资费的降低,农民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屏障虽被打破,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农产品“直播带货”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需要加大对农民在视频直播、网上开店、电子贸易、分级包装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熟练掌握上网操作方法和相关直播销售技巧,使“直播带货”真正变成农民致富的新农具。
(作者系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