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在广州市民中的调查显示,对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受关心的问题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受访者最关注的改革问题中,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度达59.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部分讲这句话的,这样就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到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高度。在党的文献中把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到如此高度是罕见的。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全面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都要体现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说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让少数人享有,如果是这样那就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只有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指导思想在改革总目标上的体现,同时亦表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动机、标准、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其实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公平正义二者是相互联系着的:增进人民福祉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成果是增进人民福祉。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但在社会主义国家提高效率是为了让人民更多地享有物质利益,这样以来公平也就成为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深刻地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上。在此问题上,三中全会有一个新的论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和“两个重要”,使得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大大提升。这是社会公平正义指导思想在所有制结构上的重要体现,是本次全会的亮点之一。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市场体系上,就是各种市场主体要公平竞争,商品和要素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体现在市场规则上,就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就是要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体现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表明政治权力及其运作的人民性和公共性,意味着权力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意味着权力不能被垄断,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政治上的体现。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佳实现方式是法治。因此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司法体制改革提到很高的地位,表明党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在实现人民民主上的重大作用。而法治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就是社会公平正义。法治国家意味着在人与制度关系上,制度高于人。因此,全会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根本之策。法治及其制度的本质是公正,因而用法治及其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可以说,建设法治国家,就是建设公平正义的中国。法治文明就是社会文明,就是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强调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正惠及全体人民的直接途径。因为作为社会事业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因而在社会事业、社会治理上要加快建立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政策,形成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都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要素,体现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