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智军 文/图
提 要
政府收来税后,要把更多的钱放在基础教育,给人民教育,比给面包更重要。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让弱势群体有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让他们摆脱贫困。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倡导“新读书主义”,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当时就得到了热烈回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天下文化”又提倡“读一流书,做一流人,构建一流社会”。
高希均教授是台湾深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媒体领袖,很多人都将高希均视为台湾视野的引领者。他前后著书20余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影响了几代台湾人的观念,1995年该书被《中国时报》评为“30年来影响台湾的30本书”之一。
高希均教授还是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的创办人,他领导的这个文化出版机构,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图书和杂志。
采访高希均之前,记者已现场感受过他的两场演讲。作为思想观念的播种者,他极具演讲家的气质,口若悬河,旁征博引,风趣幽默。他9月在高雄佛光山与星云大师、莫言同台演讲并对谈。在以“一个经济学家的梦想”为题的演讲中,他直言他的梦想是:人人受教育就有生存的本领,人人有工作就有活的尊严,人人有赋税的能力与真诚就会产生文明,人民有尽公民的责任与热情就会永续发展。
高希均在演讲中抒发对两岸的情感:对中国百年的屈辱有悲情,对中华文化与历史有热情,对中华锦绣河山有乡情,对本土与原乡有真情。他呼吁两岸增加互信,在互信中建构两岸和平。
初秋的一天,记者如约来到高希均教授会客室,对他进行了专访。会客室的墙壁上,挂着台湾著名书法家董阳孜所书“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建一流社会”,这句话正是高希均在著作和演讲中反复提到的信条。与他演讲时的情绪激昂,神采飞扬不同,面前的高先生沉稳练达,温文儒雅。
A
社会不是靠保护来进步的
深圳特区报:我们从最近在台湾引起巨大争议的《两岸服贸协议》谈起。您认为没有一件事情比保护主义更伤害台湾的长期竞争,服贸协议引起这么大争议,您怎么看?
高希均:台湾经济要走开放的路线,还是保护的路线?开放就要让很多的商品、技术、人员进来。为什么美国的竞争力全世界最高?因为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开放的社会。各种形式的保护和限制,看起来有必要,事实上都产生了负面效应。台湾如果连《两岸服贸协议》这么个非常简单的双边协议都通不过的话,就没资格在今天谈全球化,也没资格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更别奢谈台湾的竞争力可以提升。
当全世界都想进入大陆市场时,只有台湾想尽一切办法绑住自己的手脚,动弹不得。如果因为个别产业有可能因此受损,就拒绝接受协议,我们永远不能和任何地方签协议,台湾太没有信心了!假定允许大陆出版业进来——实际上没有啊,协议只是开放印刷业进来——它的书比我们的好,价格比我们的低,大家都看大陆出版社的书,我觉得太棒了,我要跟所有读者表示歉意,我们误以为“天下文化”自己是好的,结果发现远远不如大陆。当好的代替差的时候,千万不能自私到因为它的竞争力比我们高,就反对,让读者看不到更好的书。它要真的进来,能使我们更加奋斗,更加努力做好自己。我们太不相信市场的机制了,要尽量让市场决定,社会不是靠保护来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