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志愿服务,永不褪色的全球时尚
//www.workercn.cn2014-03-31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93年,克林顿政府成立联邦独立机构即国家与社区服务组织。该机构已发展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打造的志愿服务的“航空母舰”。国家与社区服务组织媒体关系专员沃菲尔德告诉本报记者,该机构有三大战略目标,包括通过志愿服务满足基层社区的关键性需求,加强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吸引公民参与志愿活动的能力,以及大力倡导终生志愿服务的理念和道德。如今,国家与社区服务组织正在管理奥巴马总统于2009年签署《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后创立的“同心服务”计划,希望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美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除了政府发起、主办和资助的志愿服务计划外,美国非政府志愿服务体系也相当发达。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志愿者配对”网站是目前全美规模最大的志愿服务信息互联的在线平台,既为非政府组织发布志愿服务机会提供平台,同时也能让志愿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至今,该网站的会员体系中已拥有超过10万家机构,上百万名志愿者。“志愿者配对”网站董事长博德文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帮助他人的机会,因为志愿服务精神已然融入我们的生活。”

  英国

  健全体制为志愿慈善提供全套扶持,也使相关组织机构得到有效监管

  记者初到英国工作时,出差采访常会看到在城镇商业街的一些店铺门口堆放着大包小裹,装着旧衣物、旧书籍、儿童用品乃至锅碗瓢盆。后来才知道,这些店铺都是英国的连锁慈善店,当地居民将捐赠的旧物品放在商店门口,店铺的志愿者会来收取。

  在英国居民的信箱里,经常会有不同志愿组织或慈善机构发放的衣物捐赠袋,告诉居民把自己质量尚好的多余旧衣物放在袋中,按指定时间放到路边显眼处,会有志愿者前来收集。这些志愿及慈善机构有防止儿童伤害的,有支持癌症研究的,有关爱动物的,多种多样,门类齐全,覆盖非常广泛。

  在全英国大约有70万个志愿者组织,其中25万多个是慈善机构。几百年来,英国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完善,各类慈善机构通过深入居民社区的庞大网络和敏感触角,为贫困、失业、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等各类弱势群体提供温饱救助或服务,在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安抚、稳定作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活跃在奥运场馆各处的7万名志愿者孜孜不倦的身影,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立法早、体制健全是英国慈善事业的一大特色。早在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规范民间慈善事业的法律《1601年慈善用途法》就问世了,为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区救济穷人、扶助弱势群体提供了最初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依靠各个教区的宗教机构来为本地贫困人群提供基本救助,后来该法律也延展到苏格兰地区。经过400多年发展,英国议会于2006年通过了《2006年慈善法》,为监管民间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完整的法律框架。

  在体制上,英国政府设有副部级的慈善委员会、国家志愿者组织委员会等慈善事业管理机构,为下辖所有慈善组织提供登记注册、运营指导、账目监管等服务。去年12月,英国内阁办与慈善委员会就如何加强政府慈善委员会权力,共同启动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咨询建议活动。活动主要调研政府慈善委员会如何应对慈善事业中出现渎职、对有关犯罪行为扩大调查范围及关闭腐败慈善机构等问题,并关注如何扩大政府慈善委员会现有权力、改善运营技巧与堵塞漏洞等。

  此外,英国政府还以减免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机构与个人从事慈善事业。据统计,英国年度经费超过1000万英镑的慈善机构有数百家,年度经费在100万至1000万英镑之间的有数千家,绝大多数是经费不到1万英镑的小型慈善机构。政府对这些大小慈善机构的运营收支一律免税,对做慈善捐赠的组织和个人也提供税收减免优惠。这些机构可以向政府和各种金融基金申请资助,还可以合法向公众筹募善款。政府的扶持与监管提高了慈善机构的效率及公信力。

  韩国

  近1/5的韩国人都是注册志愿者,形成涵盖全国的志愿者服务系统

  3月初的一个早上,记者在首尔街头的一处公交站等车,由于正是上学时间,附近又有一所小学,进站的几辆公交车都载满了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虽然是在居民区内,马路上车辆也不多,但几位穿着反光条背心的老人已开始维持秩序,帮助孩子们安全地走进学校。

  在首尔市游客最多的明洞,记者经常看到身着红衣、头戴“i”字帽子被中国游客称为“红衣天使”的“移动旅游咨询员”,专为在小巷中晕头转向的外国游客答疑解惑。早春的寒风中,他们不时跺脚取暖,一有游客上前询问,他们就熟练地取出地图,微笑着指明游客寻找的地点所在,游客离开时,他们欠身鞠躬的样子令人心头一热。这项移动旅游咨询服务始于2009年,现在首尔市内10多处旅游景点都有移动旅游咨询处,共计130多人,两人一组,提供中、韩、英、日语言服务。

  在明洞艺术剧场前定点服务的一位郑姓中文咨询员对记者表示,每天一般接待三四百人,春节期间人数达到近千人,十分繁忙。“也会有一些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他对记者说,“比如哪个明星代言的化妆品效果好,某韩剧明星穿的外套哪里可以买到等等。”

  年近七旬的金斗坤老人也是“红衣天使”的一员,一周服务一次的他说,虽然长时间站在室外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为游客排忧解难换回了成就感和谢意,这足以让他克服困难。去年7月,东大门旅游咨询处收到一封中国游客寄来的感谢信,这名中国女游客在购物时和70多岁的父亲走散,在咨询员的帮助下,找到了父亲。

  据了解,要成为咨询员并不容易,首先要有外语特长,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成为其他类型的志愿者也少不了这些程序,志愿服务结束后,服务方会给志愿者开具证明书,大学生以此作为社会实践学分,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证明在升学时获得加分。不过对志愿者来说,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才是最珍贵的。

  经历了1986年的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韩国现在已形成涵盖全国的志愿者服务系统。根据韩国志愿者中心2013年的统计数据,5000万的韩国人口中,注册的志愿者将近1000万,志愿服务涉及为他人提供生活便利、改善居住环境、提供教育和医疗保健咨询、灾害应急响应、国际合作等许多领域。

  韩国首尔市志愿者中心负责人林胜烈对本报记者介绍说,该中心创建于1999年,到2012年底登记志愿者达到153.6万人。创建该组织的目的是促进地区社会发展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为志愿活动提供平台。为了应对2月份的雪灾,首尔市志愿者中心派出160名志愿者前往灾区义务除雪。今年3月还开展了“同行计划”教育支援活动,招募了70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为中小学生提供一学期的学业辅导、课外看管和兴趣教育等服务。 除了组织志愿者活动,他们还会帮助其他的志愿者组织,同时联系“智库”帮忙解决社会问题。

  新加坡

  志愿组织与政府计划相辅相成,为弱势群体提供所需援助

  “退休之后,我经常来飞跃乐龄活动中心当义工。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回馈社会。”66岁的新加坡人曾颜奕告诉本报记者,他从事酒店管理工作30多年,退休后想把在酒店业积累的经验运用到社区服务中。在接受了心理学、临终关怀等培训之后,曾颜奕来到飞跃乐龄活动中心当义工。 虽然从家开车到活动中心单程需要40分钟,他仍然乐此不疲。曾颜奕说,自己还定期探访行动不便、来不了活动中心的老人,帮他们做家务。

  在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称为乐龄人士。记者看到义工们在活动中心为老年人煮粥,陪老年人聊天。据飞跃乐龄活动中心项目专员刘利佩介绍,很多新加坡大学生前来当义工。“大学生向新加坡社区发展理事会申请资金,策划帮助老年人的活动。收到申请书之后,社区发展理事会、大学生和乐龄活动中心会一起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乐龄活动中心熟悉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一些涉及跑跑跳跳的策划可能被否决掉,避免资金浪费。”

  在新加坡残疾人士福利协会的画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画油画的郑美莲。今年61岁的她告诉记者,每年只需要交5新加坡元(约合25元人民币)会费,就能成为残疾人士福利协会的会员。一些来自企业界的专业人士和大学老师来协会做义工,免费教残障人士各种技能。残疾人士福利协会职员叶彦彤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宗旨是帮助残障人士融入主流社会,因此,除了乐器和绘画之外,我们还请具备专业知识的义工开设了设计和电脑培训课程。”有些坐轮椅的残障人士经过培训之后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在家里做设计赚钱,非常有成就感。

  新加坡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鼓励新加坡人发挥各自的才能,以自己的方式,例如通过邻里互助回馈社区,从而加强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发展。该中心在几年前推出了“新加坡关怀”网络平台,让人们更灵活地选择志愿服务的时间和方式。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去年曾表示,新加坡政府将继续与志愿福利团体及社区组织合作,建立并扩大社会服务,因为这些组织比任何一个国家计划都更能满足个别家庭和个人的特别需求,但它们须了解新加坡的情况,调整计划以适应国情。

  李显龙说:“不管政府计划得多么精心,都无法取代社区组织和义工们人性化及温暖的关怀。政府做得更多并不代表政府必然做得更好,更多社会支出也不代表人民一定会享有更好的服务。宗教团体、志愿福利团体及社区组织在新加坡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与政府的计划相辅相成,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贴近他们需要的援助。”

  (本报驻外记者廖政军、李文云、万宇、李宁、施晓慧)

    

  图片说明:

  图①: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名志愿者在“青苹果服务日”为一所社区学校花圃翻土。

  本报记者 廖政军摄

  图②:在新加坡残疾人士福利协会画画的郑美莲。

  本报记者 李 宁摄

  图③:在韩国首尔市明洞为游客指路的“红衣天使”。

  本报记者 万 宇摄

  图④: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志愿者在“青苹果服务日”为社区学校制作雨水收集器。

  本报记者 廖政军摄

  版式设计:刘 慧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