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对农民增收的事要真上心
瞿长福//www.workercn.cn2014-04-16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农民的事,说简单就简单,说复杂就复杂,就看你是不是真上了心。”这是一位县委书记几年前谈农村工作时对记者说过的一段话。几年来,记者在不同的农业地区采访,对这段话的体会更具体、也更深刻。

  就农业而言,农业地区通常以种植粮棉或其他农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前,大家都搞农业,即使农业份额较少的地方,在个人收入和地方收入上差别也不是很大,各方面压力都不明显。改革开放后,农业地区与非农地区的差别越来越大,尤其在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收入差别一大,农业地区的压力就大了,如何让农民增收、让地方财政增收,就成为农业地区的两大刚性任务。

  于是,以增收作为具体目标的发展之道,就成为产粮地区也就是农业地区破解发展难题的主要内容,也成为许多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想方设法在“农口”出新招,要么调整种植结构、要么调整种植规模,等等;为了促进地方发展,就要改变原来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非农产业中想办法,等等。这个时候,成绩开始显现,但各种问题也都会随之产生。因为出台的每一个举措、采取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涉及到农民、涉及到农村,稍不用心,就可能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以农民增收为例,各地出的招数、想的办法可谓数不胜数。当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号召农民种这养那,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种出来后卖不出去,农产品“卖给”乡政府的事没少发生。这当然不能怪这些部门,因为种养什么产品实在不是他们的专长。但同样的事,因为用心不同,结果也不同。曾经有个农业大县看见别的地方养麻鸭,也要求全县农民养,有个乡一看都养麻鸭,销路会成问题,就告诉一些养殖户不如改卖鸭苗,结果卖鸭苗赚了钱,养鸭的都赔了本。还有好些事,就是因为乡里对农民的事多上了点心,使农民少吃了亏。

  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近些年,地方干部直接告诉农民种啥养啥的少了,但探讨农民增收仍然是一件大事。比如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各地已逐渐达成共识,实践中有的地方推行很成功,大户高兴、农民得利,不过也有地方搞得矛盾重重。矛盾在哪里?大多是农民不太愿意流转,但地方觉得这是为农民做好事,土地转出去有稳定租金,劳力省出来可以打工,多好的事啊,但他没有弄清楚农民的真实想法,结果一推行下去,吃力不讨好。

  本来,农民一家一户种植几亩地既辛苦也赚不到什么钱,但如果你不把他心底的担忧打消,他就是不愿意流转。而做得成功的地方,工作都是细致细致再细致、用心用心再用心。不愿意流转就不流转,实在挡住了整块土地流转,那就协商给调整一下地块。好几个乡镇干部对记者表示过同样的意思:农村的事要办得顺利,就得对农民多用点心。

  还有些农业大县希望大干快上、早日致富,主要以招商引资的方式追求大工业、大项目、大园区。大项目带动能力当然强,上去了对地方经济、地方财力都有好处,但这些项目都需要土地支撑,如果脱离农业大县实际,就会弄成圈地行动,动农民的地、拆农民的房,引起农民不满。而有的农业地区围绕“农”字谋工业,依托当地农产品资源搞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农民地里的产品更值钱,就地就近上班也更方便。

  这些是不同的发展思路、也是不同的谋事作风带来的不同结局。大家都希望更好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但谁也不能准确预测市场风险,谁也不能因为自己对农民一片好心,就一定能办成好事。但我们可以多设身处地替农民想想,在对待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时将心比心地去思考决策行动,少走弯路,也少犯错误。农业地区如此,非农业地区也如此。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