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书店:敢问春风何处来
陈恒 邱玥//www.workercn.cn2014-05-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联韬奋书店一角 邱玥摄

制表:邱玥

  如果从网络书店兴起开始算起,实体书店遭遇的寒冬已经超过了十个年头。但自今年开始,实体书店似乎有了一股春风。北京的单向街空间、中信书店、字里行间等知名实体书店品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转型和扩张;三联韬奋书店、博书屋开始涉足24小时书店这一全新经营形式,北京市一批新书店将在今年6月前后开张。这是年初免除13%增值税的后续效应,还是三联韬奋书店新营业方式带给业界的灵感呢?

  1、读者还需要实体书店吗?

  5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岛泉州路的学苑书店,这是岛城最早的独立书店之一,已有20年的历史。书店里,靠墙的旧书架上,陈列着从晦涩的西方哲学名著到新潮的自然文学作品。在介绍青岛的几本书里,这家书店往往还能榜上有名,可见其在青岛人眼中的地位。可惜的是,周日的整个上午,除了一对情侣匆匆浏览后离去外,只有记者和店员两人。

  “目前实体书店都这样,下午可能会好一些。”店员告诉记者,书店能经营下来还是靠老主顾,有时候一些老主顾一下子消费几千元都是有的。不过,为了吸引顾客,这家店面也在去年被迫添置了咖啡机和更多桌椅,开始了转型的第一步。

  为了与坚守传统却举步维艰的学苑书店以示分别,2009年,学苑书店的主人张兵林还开设了另一家书店——不是书店。不是书店以名称明确表示自己不是书店:除了卖书,还经营咖啡、创意工艺品,组织同城活动。张兵林直言这样做也是无奈选择,是一种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妥协。

  网上书店的低价让实体书店毫无还手之力。在青岛,实体书店经历寒冬之后,残存下来的几家也大多隐匿到了不起眼的角落。汉京书店在文化街的大院内,靠近一堆卖教辅书的书店。“我们”书店位于昌乐路一个偏僻的地方。江苏路上的“繁花我们”书店在一条小路上,如果不是仔细找门牌号也很难察觉。不是书店处在“创意100”一层的一个角落,它的标识只是路边看车亭顶上一个不起眼的木牌。

  在繁华的商圈,实体书店溃败的速度超出想象。对如今的城市来说,书店真的多余了吗?书店的存在,真的是老板的一厢情愿吗?当然不是。我们看到,每逢节假日,书店依然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在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时间已值深夜,读者们还都在席地而坐或者坐在楼梯的台阶上,捧着图书阅读。

  一个书店,能够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实体书店,是城市文化窗口,它不能从城市地图上简单消失。南京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孙重明在谈及南京先锋书店时说,实体书店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卖书,而是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未来的新型书店,还是人们举办沙龙讲座、艺术展览、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是市民们流连忘返的准公益图书馆。

  只不过,对读者有价值的书店却卖不出去书,这个问题要破解。

  2、实体与网店是矛盾的吗?

  5月18日,杭州首家24小时书店“悦览树”投入使用,让杭州爱书人有了自己的“深夜书房”。与此同时,北京首家24小时民营书店北京博书屋计划在6月开业,青岛市新华书店宣布6月底开业24小时书店……在三联韬奋书店的带领下,打着“24小时”旗号的书店不约而同地在近期宣告开业。24小时就能拯救实体书店吗?

  人们知道,实体书店没落的症结是传统经营模式被网店打破。真正难以为继的不是实体书店,而是实体书店的传统经营模式。现实中实体书店的倒闭潮与创新潮正同步发生。

  《独立书店,你好》的作者薛原,把2011年11月方所书店的出世看作是独立书店经营思路转折的重要标志。“当你走进方所之后,你一定会惊讶于书店的美,那是一种在传统书店里很难享受到的氤氤氲氲的生活美学气息……”

  售卖文化创意产品、增设咖啡座,均非方所首创,但如今,这已经成为很多实体书店的标配。青岛市良友书坊的掌门人臧杰还有新的想法,进入他的书店,发现更大的空间正在做“王伟业抗战老兵主题作品展”。他说:“书店的咖啡做得再好,也只是道具,重要的是整体空间品质氛围的营造。我们做的不是书店,而是一个文化品牌,一个城市文化地标。”

  在很多人眼里,大名鼎鼎的台湾诚品与其说是一家传统书店,还不如说是一家以书籍为营销主题的综合性卖场。除了中外图书,还有儿童用品、文具玩具与影音制品,还有餐厅和咖啡厅配合,以及家具、画廊、花店、瓷器与珠宝等场馆;同时还有音乐会、报告会、座谈会、表演与展览等各类活动。诚品书店严格意义上不只是书店,还是一个文化商业综合体。

  实体书店创新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即使成熟如诚品书店,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即将于明年开业的诚品苏州店,据说要结合苏州本地特色,让读者能体会到苏绣、昆曲、评弹等地方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书店的创新不会是其他店铺的简单拷贝。

  将实体书店打造成文化综合体,成为文化的组合餐,应该是未来实体书店突破单一经营模式的关键,不仅有图书,还有咖啡馆、小剧场、名家画廊,也有数字阅读区、儿童阅读区等,形成“图书+咖啡+创意产品+音像+简餐+沙龙+讲座+电影”多元化立体经营模式。与其说是书店,倒不如说是文化服务一条街,满足日益全面化和个性化的读书消费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是互补的。网上书店卖的是价格,而实体书店卖的是氛围,是综合文化服务。“两者都能让爱读书的人受益,为什么必须是矛盾的呢?”在北京市宋庄的蜜蜂书店,读者马云飞对记者表示,“网上网下他都需要。”

  3、书店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配吗?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日前考察深圳书城中心城时说,当前,实体书店在发展中面临一些困难,但深圳书城中心城通过积极探索,已打造成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多功能综合阅读空间和文化创意空间,大大拓展了书店功能。而功能多样化必然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走进书店,这样的探索既能让读者购买书籍、享受阅读乐趣。他提出,要努力将实体书店打造成为有特色、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消费场所。

  不管张兵林是否愿意,书店专注卖书已不太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固执。他的同城同行汉京书店的老板,即将在6月份在福州北路开一家新的汉京书店,新店将转变单纯售书的传统模式,采用图书、红木家具和茶叶相结合的“跨界经营”业态。这家坚守20载、数度被迫迁移的传统独立书店,也将迎来20年来的首度变脸。

  实体书店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软化”。在影院、在商场、在社区、在旅途中,凡是人需要坐下来休息的地方,渐渐开始有了书的身影。书店正悄悄融化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场景中,让阅读重新融入生活,实体书店开始遁形于文化产业的链条之中。

  业内人士称,这是产业对书店的反哺。

  今年6月,首家城市社区版中信书店将在深圳露面,这也是中信出版集团和万科集团战略合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信书店总经理陈非透露说,“中信书店城市社区店将快速覆盖大江南北超过80个城市的400多个大型居住社区。”

  寒冬过后,实体书店对自身的发展途径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一直有个理念叫‘融化的书店’,就是要把书店还原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让阅读重新融入生活,真正发挥图书引导人生、助力幸福的作用。”陈非说,实体书店不再板着面孔了,而是要紧密地贴近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商场、在社区、在旅途中随时和它碰面。

  陈非认为,出版集团、文化公司等大平台因为能和投资商、地产商以及网上书店形成优势资源整合,因此将是这一轮实体书店热的主要力量。由生产内容的出版企业来带动图书销售的实体书店,或许会拯救实体书店。

  无独有偶,单向街书店正致力于打造自己的设计团队,准备把单向街品牌的文化创意产品做大。单向街投资人之一、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总编辑杨文轩表示,以书为核心的书店具备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书店将成为像电影院一样的文化生活“标配”。“但单靠图书难以盈利,书店的人气必须导入到其他利润更高的业态中,寻求适合自己与商圈的特色经营方式。”

  以此看来,遭遇寒冬的图书,倒有可能为其他新的文化消费形态吹来春风。(本报记者 陈 恒 邱 玥)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