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磊明 童明荣
5月20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文明办组织召开了《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牵手现象”:价值与品牌》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与相关代表围绕“牵手”现象的内涵与价值、“牵手”品牌的塑造与提升、公益基金会的变革与创新、公益服务发展的新方向与新格局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深刻揭示“牵手”现象的丰富内涵
“牵手”现象是对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理念做法和成效经验的深度提炼,内涵十分丰富。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才所所长赵全军认为,从本质来看,“牵手”现象体现的是宁波城市文明水平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举措和具体体现;从目的来看,“牵手”现象是一种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活动,旨在解决特定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难题,弘扬传递社会正能量;从核心来看,“牵手”现象的秘诀在于以“商业道”引领“公益心”,用商业的逻辑确保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公益项目的高绩效实施和被帮扶对象问题的长效解决;从关键来看,“牵手”现象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其拥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头人、一支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和一套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与方法。
充分发挥“牵手”现象的价值效应
市文明办副主任邓晓东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牵手”现象的价值功能:一是丰富了宁波大爱,“牵手”现象对宁波“爱心城市”作了新的诠释,拓展了“爱心城市”的内涵;二是体现了宁波精神,“牵手”现象对“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作了实践诠释;三是提升了宁波文明,“牵手”现象映射了宁波市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标准,彰显了全国文明城市的道德水准,为充分发挥“牵手”现象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价值效应,重点要做好三个“紧密结合”:一是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弘扬和推广“牵手”现象首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推广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化市四级道德荣誉体系建设,完善道德楷模帮扶机制,加大“道德走亲”力度等;二是与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紧密结合。社会公民志愿服务参与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公益活动的重要参数,弘扬和推广“牵手”现象,就要坚持以品牌化、制度化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就要完善社会各方力量高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更多服务社会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平台等;三是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紧密结合。今年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年,弘扬和推广“牵手”现象,就要以为民、惠民、靠民的创建理念,发动全体市民、汇聚全身力量共同奉献爱心,让每个社会成员都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尽一己之力,都能享受到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
“牵手”现象对于提升我市城市文明水平、创新社会治理和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价值效应。赵全军从五个方面阐释了“牵手”现象的价值效应: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效应,“牵手”现象体现反映的文明、和谐、公正、平等、友善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二是“美丽宁波”建设的升华效应,“牵手”现象是宁波城市心灵之美、行为之善的集中体现,是对“美丽宁波”的丰富和升华;三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支撑效应,“牵手”现象是宁波文明建设的新成效、新亮点,必将进一步提升宁波文明城市的内涵深度与品牌影响力;四是推动社会协同治理的创新效应,“牵手”现象是公益组织整合资源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五是促进公益组织科学发展的引领效应,“牵手”现象以“商业道”引领“公益心”的公益组织发展新路子,对其他公益组织创新转型发展具有引领效应。
《慈善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对“牵手”现象的价值也作了一番探讨。他说,宁波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富有爱心和创新意识的城市,“牵手”现象正是宁波人爱心和创新的成果,“牵手”现象很好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时代箴言。“各美其美”,就是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坚持自身的理念、宗旨,长期不懈地践行公益事业的探索者、实践者、引领者;“美人之美”,就是基金会始终秉持“平等”理念,积极传导志愿者平等、施者和受者平等、项目资助者和项目实施者平等;“美美与共”,就是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与政府、社会组织、公益需求群体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实现共赢。
塑造提升“牵手”品牌
品牌是社会公益组织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耀芳介绍了“牵手”品牌传导的三个理念:一是平等的理念,包括志愿者平等、施者和受者平等、项目资助者和项目实施者平等,将平等的理念通过公益项目的实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平常工作和生活;二是合作的理念,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众多爱心人士和公益需求群体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一起来推动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三是互助、共赢的理念,在参与公益活动过程中,志愿者、施者和受者相互帮助、资源共享,达到“快乐自己”、“成就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实现多方共赢。
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林崇建指出,“牵手”要成为知名公益品牌,必须遵循公益与品牌结合的发展规律,做好整体设计,并持续地加以塑造和提升。一是要完善“牵手”品牌的价值内核,唱响“牵手行动”,让公众准确认知其品牌价值;二是要逐步凝聚“牵手”品牌的公益导向,形成相对集中的主攻方向;三是要完善“牵手”品牌的公信力维护机制,始终坚持项目选择的公益性质,依靠专业团队予以运作,以保持和彰显其品牌的美誉度,提升公众对“牵手”品牌的忠诚度;四是要完善“牵手”品牌的影响力维护与提升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团队运作水平,建立多形式的沟通渠道,方便参与企业、志愿者及其其他参与者的联系交流,从而整体维护和拓展其影响力。
推动公益基金会创新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公益基金会面临着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任务和挑战。对此,市民政局副局长许义平从公益基金会的价值重构、理念变革、功能转变、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价值重构,公益基金会不仅要让受助群体受益,还要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公益参与中得到成长和发展,从而形成形成积极正向的“发展型”公益生态系统;二是理念变革,公益基金会要实现从传统的物质施舍向专业服务供给的转变、从单一主体服务向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变、从志愿性服务向制度性服务转变、从传统的倚重于筹资的模式向以专业化的资金运作的重心转变等;三是功能定位,公益基金会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应当是公益生产力促进中心,其本质上是公益资源的配置中心,让公益资源循环起来,促使公益资源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流动,形成一个能动、开放的公益资源交易市场,与此相匹配,其运行的团队不仅需要公益的精神和理想,更取决于广阔的眼界和视野、跨界的组合和专业的能力;四是机制创新,关键是要创新完善公益基金会之间的合作治理机制,探索公益创投机制,创组公益基金会联盟,构建多元参与的公益服务供给的新秩序。
构建公益服务发展新格局
公益事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构建公益服务发展新格局是做好做优公益慈善的必然要求。鄞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剑波以鄞州区为案例,提出了构建鄞州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新格局的设想。一是要总结“牵手”现象经验,通过媒体宣传、经验推广等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发挥其品牌引领作用,推动公益资源向优势项目集聚,同时促进区域内的非公组织特别是民企释放公益热情,投身公益事业;二是要构建平台,加快建设公益慈善文化综合体“公益慈善主题公园”,密切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协作,完善公益服务需求对接平台,整合更多的社会力量服务公益事业,为重点人群、重点项目配置更多的资源;三是要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招募注册、培训管理、供需对接、星级认定、激励回馈等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公益服务制度化,全面构建政府科学主导、公益组织有效引领、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的公益事业发展新格局。
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耀芳提出,要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宁波商人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等“宁波帮”巨商大贾热心公益,名扬四海。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又造就了一大批在实业界叱咤风云的宁波商界精英。政府应利用舆论引导、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举措,启发、引导企业家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财富观,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以大善大爱之行为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爱心城市再添新的亮色。
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赵振宇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益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引导,政府应该引导树立“慈善不分大小,人人做慈善的理念”,引导公众和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二是扶持,政府应将公益性社会组织建设纳入各级社会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慈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搭建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推进公益性社会组织与政府信息共享、互动合作的制度化和机制化;三是保障,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向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有效流入,建立公共财政对公益性社会组织资助和奖励机制,在公益性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信息披露平台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孵化基地建设以及社区公益组织培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四是监管,政府应打造统一规范、严格透明的信息披露网络平台,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将信息披露贯穿于社会组织自律、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管,确保公益性社会组织透明、高效、规范运行和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