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精准扶贫须尊重扶贫对象意愿
袁金辉
//www.workercn.cn2016-05-23来源:贵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是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精准扶贫首先就是要弄准哪些是贫困家庭、哪些是贫困人口,其次才是因户施策,因人而异。脱贫是与贫困人口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脱贫等问题一定要尊重扶贫对象意愿。

  精准扶贫对象确定需要尊重本人意愿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把需要扶贫的对象搞清楚了、弄准确了,才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但扶贫对象的确定不能光由指标说了算,不能光从数字中判断,还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尊重扶贫对象本人的意愿。

  首先,是对贫困标准的认可问题,我国现行的贫困标准是按照年人均纯收入来确定的,但在同样的收入标准下,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尤其是支出情况不一样。比如,有的贫困家庭虽然现金收入不高,但由于生活资料基本能够自给,其他教育医疗的开支也不多,这样导致支出不高,这种情况下就不一定非要把他确定为贫困家庭或贫困人口。

  其次,是对贫困身份的认同问题。一些群众虽然现金收入少,但是温饱不成问题,虽然物质上贫困,但是精神不贫困,甚至精神富裕,幸福指数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若他们本人不愿意成为扶贫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要尽量避免扶贫对象的指标化。在过往的贫困对象确定工作中,多半是通过层层下达指标的方式来确定扶贫对象。这样虽然也能找出相对贫困的困难群众,但还是不能精准确定扶贫对象,有时反而有可能在贫困农村激发新的社会矛盾,让一些生活相对稳定的家庭或乡村干部的关系人成为扶贫对象,而一些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户有可能被拒之门外。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贫困人口的确定也是相对的,是需要动态调整的。有些贫困人口经过脱贫帮扶走上了致富道路,应该及时根据本人意愿进行调整,而一些非贫困人口也许因为自然灾害、子女教育、大病住院等原因需要及时纳入扶贫攻坚的对象。

  采用何种方式脱贫要和扶贫对象充分协商

  脱贫致富的方式和路径很多,有的需要发展产业,有的需要易地搬迁,有的需要生态补偿到位,有的需要发展教育,还有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解决,但不管通过那种方式,都需要尊重困难群众的意愿进行。

  以产业扶贫为例,过去都是政府主导、大水漫灌,不仅导致跑冒滴漏、贪腐现象严重,而且还造成往往政府鼓励引导的产业后来都因为市场迅速饱和导致谷贱伤农,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未来的产业扶贫,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并与扶贫对象反复协商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扶贫,而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市场经济条件老百姓的稳定收益,还能厘清政府和项目主体的关系,增强其监督功能的实效。在搬迁扶贫中,更要尊重当事人意愿。一些困难农民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故土观念很重,不愿意搬迁到其他地方生活居住,这时就要加强思想引导,千万不能搞一刀切或强迫命令。而对于那些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但同时也不能“养懒汉”,把一些好吃懒做或者是贫困程度不够的人口纳入扶贫脱贫范围。

  在扶贫的方式和路径上,个人认为,对于某些贫困地区某些贫困人口,政府只需要把当地的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同时把老百姓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至于老百姓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要顺其自然或提供侧面引导和服务,这样的扶贫模式和理念也许更值得推崇和尊重。

  调动扶贫对象参与精准扶贫的主动性

  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但是绝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助长“等、靠、要”思想。为此,一定要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辟幸福生活。人穷志不短,扶贫先扶志。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扶起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志气,增强自我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要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围绕群众需求进行。尤其是产业扶贫,一定要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因为是以扶贫为目的的产业发展,因此产业一定要符合扶贫地区的地理环境需求和帮扶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鼓励贫困群众自己探索创新脱贫致富的方式和路径。此外,还要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来推动扶贫工作,要在落后的贫困地区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提升他们的精神风貌,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和激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