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消除精神贫困 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方 黎  孙 超
2020-03-31 13:12:45  来源:安徽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民群众的精神发展指数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着力消除精神贫困。

  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精神贫困是指人的思想素养、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等精神世界的追求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状态,以致贫困主体缺乏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当前一些农村中的精神贫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志向上的贫,即精神观念上的贫困,缺乏改变贫困现状的志气与勇气,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不思进取的心态。这种贫困滋生出各种阻碍脱贫攻坚的怪异现象,如为了得到扶贫救助而不惜造假、走后门“争当贫困户”的行为,将生活包袱甩给政府的“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懒汉作风,还有缺乏生活目标、发展信心而“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等。二是在心智上的贫,即自主脱贫能力上的贫困,欠缺知识储备、思维能力与干事本领,无法有效将党和政府出台的扶贫政策转化为具体举措。这种贫困凸显出乡村发展上的一些“短板”,如缺乏脱贫的“领头雁”,村民“教做事、做不成,教技术、学不会”,拘泥于眼前得失而无长远计划等。三是在趣味上的贫,即生活情趣上的贫困,精神空虚,闲暇活动单调乏味乃至存在庸俗、低俗和媚俗倾向。这种贫困在乡村有不少表现,如平时爱发“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闲暇时喜聚众酗酒或打麻将赌博,遇到年节时大吃大喝或组织观看低俗娱乐节目等。四是在习俗上的贫,即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落后于现代文明风尚,社会文化心理发展滞后。这种贫困导致一些农村还存在许多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规陋习,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索要礼金,逢年过节比阔炫富、铺张浪费,以及重男轻女、迷信鬼神等。

  不消除精神贫困,就会消磨脱贫致富的意志,干扰干事创业的热情,潜藏返贫复贫的风险,影响小康社会的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经指出的“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以价值引领提升精神成色。精神脱贫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涵化。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先进文化予以编码,发挥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涵育力。农村文艺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艺作品。加强公民素质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持续的文化滋养和价值引领中,提升群众的精神成色。

  以普惠教育帮扶精神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消除精神贫困需要有教育的帮扶,教育扶贫的重点在于着力帮扶贫困主体实现精神世界与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激活自我造血能力,引导其树立现代文明观念,阻断贫困思维的代际传递。为此,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大力培养农村师资队伍,改革创新农村教育方式、手段,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以生产实践熔铸精神面貌。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群众的精神贫困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源,需要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引导农民由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物质生产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有效、更适宜,进而在生产生活现代化的基础上移风易俗,摆脱陋习。同时,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拓展贫困群众的参与渠道,让他们边干边学,边干边增强信心,在生产实践中熔铸精神面貌,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

  以文化活动充盈精神生活。精神脱贫需要在供给侧层面为群众输入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充分利用好“三下乡”活动平台,调研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供应精神文化大餐,为贫困群众进行精神输血。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乡村实际创建能够进行阅读、学习、运动、交流等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引导农民摆脱精神贫困、充盈精神生活。

  以心理关怀温暖精神世界。精神贫困的诸多表现体现出贫困主体心理资源的贫瘠,需要予以精准、积极的心理支持。要加强乡村治理,将“扶贫不扶懒”等规定写入村规民约,完善评优罚懒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制度约束与社会心理氛围。要组织专业化工作人员介入,帮助建立贫困档案,根据个体的生活处境、心理特点予以持续性、分众化的心理疏导与思想引领,以积极的心理关怀温暖贫困主体的精神世界,使之摆脱贫困的心理阴影。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基地)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保障合法权益形成良好劳动关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保障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对战胜疫情、迅速恢复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劳动者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合法权益,进行梳理加以明晰,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劳动关系。

  • 【前沿观察】工会应着力加强劳动争议预防

    劳动争议预防的指导思想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国家适时发布了大量政策和措施,帮助企业和劳动者缓解面临的困难。各级工会要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做好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工作,发挥企业工会作用,引导职工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动员职工为企业长远发展献计献策。

  • 【工作研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工会应遵循的原则

    始终坚持党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导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会组织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在实处,在所有问题的认识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会党中央精神要正确、准确,不能似是而非,不能走样,在具体工作节奏上与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保持同步。

  • 【热点思考】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思考

    连日来,中小微企业陆续复工复产。面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各级政府已出台政策助其渡过难关。当前,已进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统筹协调的新阶段,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政策的着力点。笔者对北京地区部分中小微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此为例进行分析。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