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2期聚焦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2期本刊策划邀请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何深入理解全面小康与我国所处阶段的特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辛鸣教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一文中认为,实现小康是中国社会200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把实现小康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推进。千年梦想、百年目标,在2020年变为现实,这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理论清醒、政策稳健和实践定力,那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发展上做文章,在“全面”上下功夫,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面临哪些挑战?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实教授在《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着力点》一文中指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逐步走向富裕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力。首先,我国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在未来30年得到根本解决;其次,需要选择和设计出可行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要建立起共同富裕的制度和机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科技创新体制、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和再分配的政策体系,构建公平与效率兼容的收入分配制度;再次,在未来30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出台一些改革措施,通过政策手段来逐步消除机会不平等;最后,迫切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后,我国扶贫攻坚的任务如何转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一文中认为,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我国贫困治理取得巨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小康建成后,贫困问题仍将是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贫困的特点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变化,以绝对贫困呈现的贫困特点将更多地以相对和多维度的特点来呈现。这意味着2020年以后,扶贫工作将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应对相对贫困不能采用脱贫攻坚的形式,而要更多地聚焦在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上。应对相对贫困不再是“人海战”,也不再是“资金投入战”,而将更多地依托经济发展、税收、公共财政以及公平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实现全面小康还要补齐哪些短板和弱项?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长城在《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质量较大提高,但由于诸多原因,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未能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分配不均衡。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社会公平”理念,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潜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着力补齐医疗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短板,再逐步补齐劳动、住房、幼育、社会救助、国防等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