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根本,文化振兴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独特组成部分,让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即通过“艺术+”或“+艺术”等手段发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实现乡土文化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对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乡村治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安徽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把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截至2019年底,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7051个,已认定美丽乡村454个、重点示范村145个。全省各地不断整合文化艺术资源,打造集道德教化、礼仪文明、文体娱乐和知识技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艺术综合体,建设了一批特色艺术小镇、文化礼堂、艺术田园。比如,合肥崔岗村形成艺术家聚落,铜陵犁桥村“田原艺术季”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巢湖“三瓜公社”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等,这些生动实践在江淮大地上蓬勃发展,体现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独特意蕴和现代价值,催生了“美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许多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如注重引入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元素而忽视对乡村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发掘与传承,致使乡土文化断裂、民间艺术名存实亡等。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立足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把公共文化供给与乡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挖掘乡村艺术文化资源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广大乡村从一时美到长久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风貌美到风尚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的美丽嬗变。
一要深度挖掘乡村艺术文化资源,丰富艺术载体。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绝不仅仅是对一栋或几栋古代建筑的保护改造、一个艺术节庆活动的开展、一个传统农业文创项目的实施,或者是过于简单的文化移植。很多乡村都积淀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艺术特点。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梳理不同乡村文化的脉络和机理,这里面既有物质与非物质的融合,也有审美与实用、传统与现代、人工与自然等多方面的融合,需要去深度挖掘并厘清乡村的艺术资源,从而固本培元,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手段,进一步丰富艺术载体,将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乡村艺术活动,彰显乡村传统文化的展演性、体验性和观赏性。
二要推动乡村艺术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根据乡村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寻求乡村特色与文化创意高度“黏合”的艺术元素,开发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打造文创精品。因地制宜地对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化改造,美化乡村特色建筑和公共艺术空间,将文化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构筑文化场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彰显“一村一品”的艺术特色。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培育发展新的艺术文化业态,推动民俗文化体验、艺术节庆展演等活动形式经典化、仪式化,并将其融入到乡村旅游区、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之中。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拓展艺术文化旅游的营销渠道,把乡村变成打卡胜地和旅游景点,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要推动乡村艺术人才建设,把乡土艺术人才资源作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如建立乡村博物馆、组织文化演出等,更重要的是加强乡村艺术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营造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推动乡村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加深农民对本地区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认知,提升农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力,促进其自觉参与乡村的文化艺术建设。加强乡村艺术人才的培训,将一些老艺人、老工匠等民间艺术家组织起来传承技艺,促使更多的青年人牢牢扎根深深乡土,锁住悠悠乡愁,传递浓浓乡情,让古老的乡村文化艺术薪火相传。
四要构筑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文化艺术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灵魂和生机,是点燃乡村活力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也是完善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不断完善人才、经费和乡村艺术教育等相关制度和措施,真正产生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效应和制度效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文化艺术产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注重乡村文化艺术品牌的创建机制建设,着力把一个个艺术个体打造成乡村文化综合体和农民群众共享的精神乐园,最大程度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广大农民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