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宁波公共卫生体制机制经受了严峻考验,为疫情基本控制发挥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作用。同时,更要清醒看到,疫情也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弱项。短板和弱项之所在,凝结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民生期待,也是党委政府攻坚克难之所向。因此,要夯实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地位,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健全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持续提高公共卫生治理制度化能力并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发有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作出更大贡献。
一、以优质医疗和疾控资源的共享与流动,推动宁波医疗疾控服务同质化
不断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改革,提升城乡医疗疾控资源统筹力度。层级式医疗和固定地点医疗的资源配置模式,加之近年来基层医院和卫生院诊疗功能不断萎缩、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的严峻现实,导致了宁波基层患者“扎堆”到城市大医院看病现象的普遍蔓延。为此,要加大宁波区县(市)、镇乡医疗疾控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更多家医共体,重点推进医共体的统一管理和制度化运作,通过完善资源配置提高优质医疗疾控资源的利用率。大力推进市级优质医疗疾控资源和优质医疗疾控队伍下沉,比如,积极开展市三甲医院对口帮扶、搭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服务平台、配合乡镇卫生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等。
创新“互联网+医疗疾控”体制机制,实现公共医疗疾控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化。网络医疗服务所秉持的开放与分享的精神,能够极大推动公共医疗卫生治理体系的深层次变革。宁波要推动数字技术和与公共卫生治理的深度融合,使医疗疾控资源配置格局由原来自上而下的层级式分布逐渐转变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立体化网络分布,实现从“医疗疾控+互联网”到“互联网+医疗疾控”的升级。利用“智慧城市”进行网络、硬件、平台的升级和改造,不断完善病理疾控外包服务模式以及远程实时诊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融合、共享、安全、高效的“智慧医疗健康”平台。
建立适应现代化医疗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务人才队伍建设。以具有临床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为基础,培养和引进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全科医生,尤其是培育能解决病原学鉴定、各类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夯实“分级诊疗”的人才基础,从源头上保证基层医务人才的持续供给,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以“治好病”向“全民健康”的转型,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宁波落地落实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优化社区健康服务。推广应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扩大“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覆盖范围,打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的“最后一纳米”,通过云医院平台实现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全市共享。在城乡社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在政府兜底的基础上,引导多元群体共同助力“社区养老”,以满足老年人差异化养老需求,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
以“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支撑“智慧健康”建设。在2011年宁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所辖10个区县(市)国家级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依托“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及时记录并上传检测数据降低慢性病治疗和管理的成本。通过“智慧医疗”平台的信息共享及时推送至基层医疗机构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不断提升宁波市慢性病的防控水平。通过以“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支撑“智慧健康”建设,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治疗的落地见效。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拓展健康惠民机制。要在国家和省标准项目“规定动作”基础上,自我加压,因地制宜增加如老年人眼科和儿童口腔保健等“自选动作”,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要坚持大健康理念,加快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治好病”向“全民健康”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三、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打造宁波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民健康”
要以企业新兴信息技术的突破作为高水平全民健康数字治理的重要支撑。大数据时代企业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全民健康提供数字治理支撑,大量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提升全民健康建设中公共卫生风险的沟通速度,抓住公共卫生风险和危机处置的最佳窗口期。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可以提升城乡公共卫生信息的存储、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为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提供精准支持,建立利用大数据分析从而提前预警和精准定位公共卫生高风险人群机制,建立利用物联网技术合理分配医疗疾控资源调配机制,建立健全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检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监测、集中研判的能力。
要以社会组织的志愿参与为高水平全民健康提供广泛的社会动力。社会组织可以在满足民众多元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弥补政府能力不足方面,为高水平全民健康提供协助,尤其是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动员公众参与公共卫生建设、提出公共卫生政策倡议、搭建公共卫生合作平台、提升卫生与健康公众意识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与政府沟通交流、供需对接、资源支持机制,共同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要以注重心理健康、建立改善全民心理素质的长效机制推动全民健康向纵深发展。要将心理建设内容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构架,在公共政策制定尤其是重大公共政策制定中把握群众需求,将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精细化有机融合,从源头上营造和谐、活力、向上的社会氛围。要不断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公众培育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以社区和学校为主线,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心理教育水平。要重视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以基层干部为重点,定期提供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干预等服务。同时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不断拉长心理健康服务链条,最终形成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本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研究”(G20-ZX8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