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哥贝克力石阵全景
现代考古学史上不乏惊动世人的重大发现,但能够对考古学理论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遗址并不多,位于土耳其东南部桑尼乌法镇的哥贝克力遗址毫无疑问应是其中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就在茫茫戈壁中发现了该遗址,但认为它只是拜占庭时期的一个军事据点。1994年,一位库尔德牧羊人在此发现有浮雕的巨石,德国考古研究院的施密特博士重新勘察,采集到大量精美细石器,确认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便于1995年开始进行发掘,一直持续至今,成为21世纪以来最令人瞩目的考古项目之一。
哥贝克力丘高出周围地表15米,面积近1万平方米。它不是普通的居址,而是一个由巨石阵组成的仪式中心。目前为止,被完整发现的巨石阵有4个,根据各种仪器进行的探测显示,巨石阵总数不少于20个。这些巨石阵周围巨石环立,中间有石墙相连,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空间,阵内居中的位置上,竖立两块更大的巨石。这些巨石被凿成T形,形制规整,高3到6米,最重的达到16吨!巨石上多有浅浮雕:有些雕出双臂和双手,还有腰带,整体呈人形;有些雕出天鹅、鹳鸟、蛇、瞪羚、野牛、野猪、狐狸、蝎子、蜘蛛等动物形象。巨石阵C中重达5吨的第27号巨石上,立体雕刻出一只不知名的猛兽,扑向下面的浅浮雕野猪,姿态生动。该石阵中还发现有野猪的立体雕像。这些动物常成组出现,可能表述着某些神话故事:如巨石阵D的33号石柱上浮雕出水中的鹳鸟、天鹅,还有蜘蛛、蛇及H形符号;巨石阵A的第2号石柱从上到下的浅浮雕有野牛、狐狸和鹳鸟;巨石阵B的第9、10号两个中心石柱上则各有一只浅浮雕狐狸,姿态对称。考古学家们对这些浮雕和雕像的含义以及巨石阵的具体功能还多有争议,但一致认为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仪式活动中心。
最让人意外的是遗址的年代。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这些宏大的巨石阵的建造年代为公元前9600年至公元前8200年,即距今将近12000年!比著名的英国巨石阵早8000年,比埃及吉萨金字塔早9000年。当时正处于更新世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冰川消融,气候渐暖。世界各地区的考古资料表明,这时期人类已经开始走出阴暗的洞穴,享受温暖的阳光,开启新的生活,猎获更多种类的动物,采集品种更丰富的植物,其中还包括后来的农作物。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人类的生活质量仅仅达到满足温饱,真正的谷物种植还没有开始,社会结构还非常简单,基本社会组织是由少量人口组成的“游帮”,四处游动,狩猎采集。按照传统考古学观点,这种以狩猎采集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不可能有清晰的等级分化,不可能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只可能有简单的巫术,不可能形成复杂的宗教,无力建造大型仪式中心,无力负担专职的祭司团体。哥贝克力丘的发现则使这些不可能都成为可能,引发了人们对有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和社会复杂化发展的一系列经典理论模式的反思。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的“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理论。该理论认为,农业的出现是划时代的革命事件。因为有了农业,人们定居下来,使用新的石器,制作陶器,种植谷物,积累剩余食物,社会逐渐复杂化。其实,纳吐夫文化的发现已经对柴尔德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该文化的年代也为距今约12000年,主要分布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地区,这里的居民从事狩猎和采集,农作物已经被采集,但农业尚未出现,此时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定居村落。哥贝克力遗址中也未见农业迹象,但发现了大量瞪羚和野牛骨骼,看来这些巨石阵的建造者们以肉食为生,当时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狩猎和采集。搬运、雕琢巨石和建造石阵需要大量人力,并需要精心组织;作为重要的仪式中心,需要专门人员管理;各种仪式活动更是会有专门人员主持——很明显,哥贝克力丘的发现表明,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这样的话,考古学家们就不得不反思农业出现的动因到底是什么。有学者曾经按照英文字母顺序列举出了各研究者提出的37种促成农业起源的动因。这些动因归纳起来可分为外因说和内因说,外因说强调环境变化等外因,内因说则强调积累剩余食物的需要是农业发生的主要原因。哥贝克力丘的发现无疑为内因说提供了重要支持——巨石阵的建造和宗教仪式的举行需要大量剩余食物供养施工者和组织者,激发了社会对剩余食物的渴求,农作物种植作为积累剩余食物的最佳方式被大力发展,农业因此产生。
哥贝克力遗址与《圣经》记载的伊甸园所在的位置颇为符合,故被一些学者和媒体认定为“伊甸园”。但其实这一重要遗址带来的震撼倒提醒我们,柴尔德等进化论学者设想的前农业时期如“伊甸园”般诱人的“平等”社会可能只是美好的想象。考古资料告诉我们,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社会复杂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