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股票 大航海的产物
余 昌//www.workercn.cn2014-05-07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密西西比和南海泡沫

  都是贪婪惹的祸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破裂80年之后,在法国和英国,又出现了著名的密西西比和南海股市泡沫。

  1717年由约翰·劳成立的法国密西西比公司,不断宣称密西西比河流域“遍地黄金”,那里的山满是金、银、铜、铅、水银,只是当地人看不出它们的价值,所以他们拿金块和银块来交换欧洲的商品。公司还宣称在阿肯色河流域有一个纯绿宝石山,并发出悬赏促其早日发现。公众被丰厚的利润前景所诱惑,申购新股的人昼夜排队,甚至等上几星期。一个当时流传的小故事也许能反映出股价上涨的速度有多快:有一位投资者让仆人去交易所,以当时的价格8000利弗尔卖出250股约翰·劳公司的股票,当仆人到达交易所时,股价已涨到10000利弗尔,于是这位仆人将升值部分装进自己的口袋,摇身变成了富人。

  1720年1月,密西西比神话开始破灭,恐慌不断蔓延,直到1721年9月,公司股票价格从20000利弗尔跌到500利弗尔。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中,约翰·劳连夜出走比利时。1729年,约翰·劳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威尼斯。巴黎的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他编撰了一篇颇具讽刺意味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的是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他是独一无二的算术家,并且用自己的代数学法则使法国人民倾家荡产。”

  几乎与此同时,相似的悲剧也在英国上演。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南海公司所有者哈利·耶尔声称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了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把英格兰的加工厂送上海岸,数以亿计的金银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结果,公司的股价在几个月内被炒到了890英镑,又几乎在一夜之间蒸发殆尽。受骗者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他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超过了2万英镑。事后,他无奈地写道:“我能计算天体运行,但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工业革命需要

  股份公司和股票少不了

  南海泡沫的破灭,使得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民众再也不敢问津股票,对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闻之色变。从此以后,英国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整整沉寂了一个世纪之久。此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

  然而,形势比人强。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先后爆发了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生产迅猛崛起,并代替了手工生产,这导致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这时的生产规模已经远远不是单个资本家的小规模投资所能适应的了。它不但需要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还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巨大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却不是少数资本家或当时政府的财力所能承担的。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是用资本社会化来集中资金的唯一出路。股份有限公司因适应了大工业的要求还是迅速发展起来。如1799年杜邦创立的杜邦火药公司就是用每股2000美元的价格筹措了15股资本创办的,而1902年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则用股票筹措了多达14亿美元的股金资本,成为第一个资产10亿美元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股票集资这种形式共修建了长达2200英里的运河系统和5000英里的铁路。美国在18世纪初的50年里利用股票集资建成了约3000英里的运河及2800英里的铁路。

  梧桐树协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华尔街(WallStreet),从英文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墙街”的意思。这堵造就华尔街的墙,最早是从欧洲来到这里的荷兰人建造的,当时他们还曾把纽约叫做新阿姆斯特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尔街应该感谢荷兰人,因为正是荷兰人把他们特有的商业精神在那个时期留在了华尔街。

  美国的证券交易起源颇早,交易的品种和花样也越来越丰富,但是还没有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不过此时市场上逐渐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专门为买卖股票和债券的人服务,充当他们的中介,靠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来赚钱,这就是早期的经纪人。

  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交易场所,所以经纪人们大多聚集在华尔街的街头或咖啡厅进行交流、买卖股票和债券。但是,在华尔街早期的发展中,规则和裁判恰恰是最缺乏的,投机、欺诈和操纵等行为充斥市场。

  1792年5月17日,24位证券交易商在华尔街68号门口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一个协定,史称“梧桐树协议”。他们商定,以后每周用几个上午在这棵树下聚会,规则有三条:第一,只与在梧桐树协议上签字的经纪人进行有价证券的交易,不准外人参加;第二,交易按规定收取佣金,不少于交易额的0.25%;第三,在交易中互惠互利。

  人们一般都将这个事件作为纽约股票交易所诞生的标志,而这三条规则也成为后来交易所的基本规则。

  延伸阅读

  中国老股票

  明清票号里的股份雏形

  中国最早的股票至少可以溯源到明清时期的票号,当时就有以契约形式存在的原始股票。这是目前证券研究界大致认可的说法。

  相传,在清朝道光四年,山西平遥县达蒲村一个农家子弟雷履泰借同村富户李姓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售颜料中,有一种桐纱,需要到四川采办。山高路远,雷履泰感到携银购物艰难,遂创办“日升昌”票号,开办汇兑放债业务,以汇款为主,事业蒸蒸日上。一时间,票号业务风行,至咸丰初年,形成了以山西平遥、太谷、祁县为主的20多家票号的金融集团,其中“日升昌”规模最大,全国各省设有24家分号,并在俄罗斯、阿富汗、朝鲜设置办事机构,汇通天下。

  票号的生意越做越大,各票号的资本有限,业务缓慢,于是向社会招股。如平遥县“百川通”票号基本银10万两,分成10股,为银股;票号从业人员分成20股,折银一万两,四年为期,发给凭证。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列强入侵吸收华商附股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在中国建立了大量的股份制公司形式的企业,这些所谓的外国投资者大多是没有带钱来的冒险家,利用特权,吸收华商附股,从轮船、纺织、银行、保险、煤气、电灯等各行各业几乎都有中国人附股,累计达白银4000万两以上。这使得股票作为一种新的投资工具开始为国人所认识。

  1860年以后,股票集资方式日趋活跃,尤其是航运和银行方面。中国股份制经济的萌生,最初是以华资在外资企业中参股以及以中外合股开办股份制公司方式出现的。据统计,在整个十九世纪中,华资参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累计在4000万两白银,有些企业中,中国商人的股份占40%至50%。

  早在1872年中国第一枚股票轮船招商局股票出现之前,在1869年上海就有了买卖外国公司股票的商号,当时称为“掮客总会”。1891年,上海西商从事证券买卖者组织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该公所在香港正式注册,定名为“上海公众业公所”,为中外股票、债券提供交易市场。

  洋务派开创中国股份企业

  19世纪70年代后,清政府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其中由李鸿章筹划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是中国的第一枚股票。此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以及甲午海战后兴起的民营企业、金融企业都以股票形式筹集资金。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章程中表明:“轮船之有商局,有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在实际的创办过程中无论在集资、组织经营管理、盈利以及分配等方式上,它都已经具备了近代资本主义股份制公司的基本特征。在集资方式上,招商局采用入股形式,即把资本分为若干份股份面向社会招股集资;在经营管理上,招商局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章程规定,局务的具体管理和实施者是商总和商董阶层;在赢利分配方面,实行按股付息分红,股票持有者凭证取息。

  一张股票引发清朝覆灭

  清朝股票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引发了一场“保路运动”的川汉铁路股票,股票上印有一列火车在铁轨上行进,下面印有一段话:“此股不得转售或抵押与非中国人,如不遵章,此单作废。”

  1889年,清政府决定兴筑铁路。至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开放铁路修筑权,允许华商集股筑路,铁路股票应运而生。

  1911年5月,清政府借口规划全国铁路,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以前各省铁路公司集股商办的铁路干线由国家收回,川汉铁路、粤汉铁路也在收回之列。

  然而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只是一个幌子,实质是向西方列强出卖铁路路权,以维系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政府的这一卖国行径,直接侵犯了全体股民的正当权益,同时遭到各省人民的普遍反对,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等活动,抗议清政府出卖路权,后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保卫路权运动。

  同盟会乘机组织同志军在各县发动反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由此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竟是由小小的一枚股票点燃。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