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时代呼唤“和”文化
//www.workercn.cn2014-06-04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用凝炼的语言将中国“和”文化首次概括为“四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准确把握“四观”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打造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儒、释、道三家都从不同侧面做出过阐释。在道家看来,天就是自然,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和自然相互融通。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持天人关系互动的宇宙观,认为人事是天意的体现。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佛家“梵我一如”世界观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梵,即天和自然;我,即个体存在。季羡林先生论及“天人合一”时说,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信念和人生态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物质主义生活方式正在对和谐的天人关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迫切需要在全社会确立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主导地位,引导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遵循自然,从心灵深处矫正业已被扭曲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实际行动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张。《易经》上说:“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太和”是“和”的最高境界。秉承“和”的理念来处理国家间关系,“万国”之间才能和平相处。《尚书》在论及处理邦国和部落关系时,强调要遵循和睦相处的准则,明确提出了“协和万邦”概念,即“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认为各国和谐共处,天下的民众也会变得友好和睦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将“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实践证明这种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对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具有恒久价值,并在处理纷繁芜杂的国际关系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汤因比曾不无忧虑地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世界是多样的,文化是融通的。当前,国际关系逆流暗涌。只有树立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才能摆脱“文明冲突”的蛊惑,打破势不两立的思维定势,探索形成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和而不同”是一个极具辩证思想的哲学命题。《国语·郑语》载史伯答桓公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大概是这一思想的最早出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对这句话解释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冯友兰先生认为,“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可以说,“和”的基础是“异”,只有存“异”,才会相互包容,和合共生。

  社会是由有机联系的人类群体构成的。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个体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怎么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首要课题。然而,人性使然,爱听顺言。许多人不愿意听到不同意见,认为同声附和才是和谐和支持。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就会异化,社会交流就会陷于病态。只有以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时刻警醒我们,才能形成察纳雅言的胸襟,兼容并包的度量。也只有这样,社会上奔波忙碌的人们才能如一个个不同的音符,共同弹奏出美妙的人间乐章。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心和善”指的是人的心灵和内在。儒家认为“心”是人生命的中心,人性是“心”的外现。人心和善,从道德层面上理解,就是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孟子说,“仁者爱人”。孝顺父母、亲爱兄弟,是仁爱的基本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更进一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一个境界。《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作是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黄金律”(GoldenRuleofmoral)。为了构建理想的道德秩序,儒家主张养心修身,以养心作正心。

  当下,紧张、焦急、忧虑、担心、恐惧和不安逐渐成为困扰越来越多个体心灵通往愉悦和谐的障碍,不少人正在遭受心理问题的折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道德观、价值观这些内在问题,自身的小宇宙还不够和谐,没有达到舒缓、从容、和善的境界。应当从修身正心、寡欲养性入手,倡导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使内心长吹春风般的清新气息,举止宜人暖心不逾矩。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陈东辉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