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国学”,而外国人在外国研究中国文化则谓之“汉学”。当下已经形成以“国学”为主干,以“汉学”与“国外汉学研究”为枝叶的研究中国文化的格局,枝叶与主干相辅相成。然而不论国学或汉学,无不自弄通汉语始,因此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经验和成果,或可纳入“国学”的视野。外国人的相关成果常结晶为教材,在众多外国人编纂的汉语教材中,《华英说部撮要》是一本颇具特色的汉语口语教材,其作者罗伯聃亦不同凡响,均值得系统研究发掘。
1807年8月10日,罗伯聃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煤炭商人家庭,从小受家庭影响立志从商。
他14岁便开始在商店工作,青年时代往南美经商,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才华。与此同时,其语言天赋也初露端倪,短时间内就完全掌握了西班牙语。1833年英国国会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鼓舞了英国个体商人纷纷前往中国贸易。1834年罗伯聃到达广州,任英商怡和洋行的高级职员。从到达中国伊始,他便意识到学习汉语口语的重要性。罗伯聃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跟中国人交谈的机会。两年后,他已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了。
在1830年代,在华的英国人中只有罗伯聃、马儒翰以及一直为英国效力的郭实腊这三人能流利地使用汉语与中国人交际沟通。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方急需汉语人才,罗伯聃遂弃商从政,正式担任了英国政府战时翻译。他全程参与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起草谈判,由于表现“出色”,遂在1843年被委任为英国驻宁波首任领事。在此期间,罗伯聃一直坚持汉语学习和研究,笔耕不辍,出版了四部著作,先后将中国小说《今古奇观》中的故事译成英文,将西方的Esop’s Fable译成中文《意拾喻言》出版。在与中国官僚打交道中,他意识到北京官话的重要性,于是抱病坚持编写《华英说部撮要》这部北京话教材,终于在1846年完成,同年病殁于任上。
何为官话,即通行于全国的“普通话”。明清之际,中国官话有南方官话(南京音)和北方官话(北京音)两种。1840年后,北京官话逐渐占了上风,真正成为全国的“正音”,政府官员、公文全得使用北京官话。罗伯聃在翻译《意拾喻言》时用的注音还是南方音,而做了外交官后,他认识到北京官话的重大意义。他举例说:“一个外国人能够十分流利地说广州话,如果到了一个离广州二三十英里远的地方,他会发现他根本听不懂当地人在说什么,而且更加糟糕的是他无法让他们明白自己所说的话。如果这还是同一个省份中不同的两个地方的语言可能存在的区别,那么两个不同省份之间的话所存在的差异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学习汉语,应当首先学习官话。但当时没有可供外国人使用的北京话教材,于是罗伯聃勉力编纂了《华英说部撮要》,于1846年在宁波美国长老会的华花圣经书房出版。日本学者内田庆市先生估计,这“本书在中国是最早使用‘分合活字’的书”。此书英汉对照,书名中的“说部”原指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和谣谚,此处取其“口耳”之义表达“口语”的意思。这一名称表明了这是一本口语教材。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是第一部教授北京官话的汉语教材,而笔者认为《华英说部撮要》才是真正的第一部教外国人北京官话的教材。据笔者考证,除了教材扉页上有几句话表明罗伯聃将此教材定位于教授北京话以外,从书中内容的取材更能说明这一点。《华英说部撮要》主要取材于《正音撮要》《红楼梦》和《家宝全集》这三部中国著作。《正音撮要》成书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作者高静亭是广东人,少时随父亲到北京,学会了北京官话。宦游二十年后,归隐家乡,乡人登门乞教官话者络绎不绝,故著此书以教之。罗伯聃身处广州,没理由不知道这本书,当然会借鉴这本影响广泛的北京话正音课本。《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部是北京话。俞平伯先生说曹雪芹:“他不仅大大地发挥了自己多方面的文学天才,而且充分表现了北京语的特长。”罗伯聃的朋友郭实腊是最早将《红楼梦》介绍给西方读者的人,他应该也向罗伯聃推荐过这本书。笔者将《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程甲本和甲戌本与《华英说部撮要》所引用的《红楼梦》第六回进行比照,可以确定罗伯聃引用的是程甲本。《家宝全集》,又称《传家宝全集》或《传家宝》,作者石成金,康熙时人。该书出版于康熙年间,汇集其著述百余种,以人情世事、修身齐家等为主要内容,以家常事语向大众宣讲深奥的道理。当时世人案头多置此书,俨然作为传家之宝。由此可见,罗伯聃为教材选取内容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正音撮要》是清代最早的正音课本,《红楼梦》则是以北京话为语言基础的中国文学代表作,而《家宝全集》又是流传甚广、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通俗易懂的中国百科全书。他选择这三部书极具代表性。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时间上看,首部外国人编纂的北京官话教材确实是《华英说部撮要》,而非二十余年后的《语言自迩集》,人们对事实真相的了解被纷繁的历史推迟至今。
《华英说部撮要》是当时在华外国人学习北京话的首选教材,外国人几乎“家置一编”。罗伯聃在书中还向读者提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和建议。一百多年过去了,其编写理念和特点对当代汉语教学实践和教材编纂,以及当今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仍不无启示:1.汉语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应是学生。2.教材的选材应有代表性。3.教材中的语料可选择中国文学作品中现成的语料。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ZH09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