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共话新中国文艺
//www.workercn.cn2016-01-08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该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而新中国文艺是中国文艺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重要时段,它经历近代以来大革命反复锤炼,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辉,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厘清这些是我们科学理性认识新时期乃至新世纪文艺的前提,为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与《艺术手册》联合邀请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界专业的学者,希望通过多元对话方式来解答历史留下的问题。本期编者摘登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黄纪苏

  (中国社会科学院)

  想起这么一个话题也是一个偶尔的由头,有一次正好看见贺敬之先生, 91岁了,我一下就想起我小时候,很多人都是写诗,写新体诗,而且基本都是贺敬之体的诗,特别有激情。还比如说那时候样板戏,当然有一部分可以算到戏剧里面了,还有一部分音乐的,应该说是非常辉煌,不是今天音乐剧所比得了的。类似的文化艺术创作现象还有很多。所以今天邀请大家来,就方方面面各种门类进行交谈。

  这算是缘起。

  鲁太光

  (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

  新中国文艺是中国文艺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重要时段。它经历近代以来大革命反复锤炼,锻造出来卫国报国的宏大主题,锻造出以现实主义为主巢的文学方法和文学精神,质朴、刚劲、高亢的美学风格,也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文艺管理生产流通体制。

  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批经典作品流传至今,仍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辉。理性分析评价那个时代的创作;理性理解那个时代文艺的形成与变迁;理性观察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学方法与文学精神;理性整合评价那个时代的文学管理、生产、流通方法;理性分析那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精神及其选择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既关系到如何认识新中国文艺的问题,也关系到如何认识新时期乃至新世纪文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元的视野来观察。

  陈福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和“中国”在我个人观念里面其实是一个东西,就是近代史以来所积蓄的能量,通过各种形式缔造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个目标在1949年实现,我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理解的新中国是这样的概念。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中国文艺的一个新方向。像老舍先生、赵树理先生被认为是人民艺术家。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了新中国文艺方向,在组织架构上对文学进行引导和管理,这是新中国文学很重要的特征。

  “五四”以来有一种任个性而张精神的力量,可以作为“五四”现代性基本的方式和基本的理解。我可以简单把它叫做“五四”现代性。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国家关于知识分子的讨论和知识分子自我理解开始向大众、向服务于国家民族这个具体任务方向转移。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地去清理、摆脱、调整“五四”现代性所确立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角度。我觉得这样一种激烈的内在张力和冲突支配了建国以后新文学的走向。直到今天这种张力换了很多形式,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迄今未能克服,一直是支配性的一种力量。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