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颜真卿像
从《颜氏家训·勉学篇》说起
在切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两篇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家训。第一篇是《颜氏家训》,作者是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今天我讲的是其中的《勉学篇》。儒家文化为什么重视家庭?孝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我们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理解传统的孝伦理。中国人是非常重传承的,希望家族通过子女的生命一直延续下去,这是古人重视孝的一个角度。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并不是说我们有这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家族能够传承下去它就能够传承下去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进心、有能力,传承可能问题不大;如果你的孩子吃喝嫖赌,就可能把你辛辛苦苦一辈子积攒的东西全给败光了。如何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古人早就讨论过了,比如《勉学篇》讲了一个核心的话题,就一个字,“学”。
一个家族如何得以传承,关键在于教育。《勉学篇》讲的就是这个核心问题。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南北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政权的不稳定。他观察到当时社会上的一个现象:贵族子弟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却仗着父辈的权势过着潇洒的生活。他就教育自己的子孙一定要重视学习,要求家族里的长者一定要注重对于子弟的教育。
颜之推描写当时贵族子弟的生活,说他们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蹑高齿屐……日子很是快活。但在一个政权不稳定的时代,这样的日子能长久吗?颜之推就讲了,只要改朝换代,你的这种神仙生活就完蛋了。所以,在这样的时代,你应该做的是,看看自己有什么本事,找机会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他认为,一个家族不管当下有多么风光,如果不注重教育,一旦时代变化,就没有办法让家族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上一些真正的大家族的传承,从表面上看是有几百年财富的积攒,几代人当官。但真正根本在哪里?清朝人一副对联,对我们今天讲的问题做了解读。上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下联“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是积德,二是教育,这才是保障家族延续的东西。
颜氏家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4世纪初到8世纪中期,将近500年的时间里面,颜氏家族一直在延续,一直在繁荣,为什么?关键就在教育。颜氏家族出过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大书法家颜真卿。宋朝人特别推崇颜真卿,说他字如其人。颜真卿的字大气磅礴,外松内紧,每个字都堂堂正正。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样子,不是轻巧、灵活的那种。
字如其人,堂堂正正。宋朝人会选择颜真卿进行这样一种理念的宣传,跟他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
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的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你看到原件会很奇怪,怎么很多地方墨汁是洇开的?因为,颜真卿一边写一边在掉眼泪,上面点点滴滴都是他的泪斑。
安史之乱,第一个起来抗击安禄山的,不是唐朝历史上任何一个名将,而是颜真卿和他的从兄颜杲卿,当时他们联手切断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的联络线,使其后方受到威胁。安禄山为解决这个威胁,集中兵力围攻颜杲卿。安禄山曾经举荐过颜杲卿,就质问颜杲卿,你为什么反对我?颜杲卿反问道,大唐天子何负于你,你为什么要叛变?安禄山恨极,后来把他的舌头给割了。
颜真卿为什么会写这个《祭侄文稿》?因为颜杲卿最小的儿子,才14岁,颜杲卿让他去给颜真卿送信,沟通军情,送信回来的时候不巧碰到安禄山,就跟他的父亲一起牺牲了。
后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背叛,唐德宗问计于宰相卢杞。卢杞出了一个坏主意,说派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重新效忠唐朝。大家知道这等于去送死。当时颜真卿已经80多岁了,但不以年老为由而逃避皇命。他儿子赶来,问父亲临行前有什么要交代的。颜真卿就讲了两件事情:为国尽忠和为家尽孝。他到了李希烈那里,李希烈跟他说,你来太好了,我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给我做宰相。颜真卿就问他,你知道颜杲卿是谁吗?意思是不用多说了,我是不会给你做宰相的。
所以,后人推崇颜真卿,不仅因为他的书法,还因为他这个人。他是我们古代历史上铮铮铁骨的代表。
司马光的齐家思想
第二篇是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司马光作为宋朝的官员,收入是非常高的。但司马光晚年夫人去世的时候,他都没钱给夫人办葬礼,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了才办了。
宋朝廷很富有,皇帝也很大方。有一次,皇帝祭完天,就给官员发钱。当时司马光被奖励了一大笔钱。他就想这个钱怎么处理。皇帝给你的东西不可以拒绝,但他又觉得这是民脂民膏,不能拿这笔钱自己用。他就给皇帝打了报告,说我把这笔钱拿去做办公经费。
司马光老家在山西,家族中家法特别严。族长挑族中比较聪明、适合读书的孩子送他们去念书,不适合念书的就去种田。但是,读书的人考中进士以后要回馈家族,因为这么多人为你做出了牺牲。所以,司马光的钱大多都拿回老家补贴亲戚了。既不占公家的钱,又要把自己工资补贴家族,他最后没钱安葬夫人,就很不合理却又很合理了。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有一个助手叫刘恕,是他提拔的一个青年学者。司马光在洛阳时,刘恕赶去交书稿。司马光一看,刘恕怎么穿着单衣就来了?北方那时已经很冷了。司马光有两件皮袄,就说天冷了,旧的这件给你穿回去吧。刘恕穿上皮袄回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一个包裹把皮袄给司马光寄回去了。不是我的东西,一芥不取,这就是刘恕。刘恕为修《资治通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大家知道吗?为修《资治通鉴》,他的眼睛都瞎掉了。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大家,家族的传承,教育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风。他讲到自己的一个前辈叫张知白,张知白从地方科员做起,凭借出色的能力最后做到宰相。做科员的时候收入不高,他非常俭朴。做了宰相,还是保持着做科员的作风。这时候,就有人觉得张知白是沽名钓誉。
张知白就说了,我现在是宰相,可以让家人锦衣玉食,但是你能确保我的儿子、孙子也是宰相吗?一旦这个收入来源没有了,而他们的奢侈作风已经养成了,那怎么办?他讲了一句话:“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接着说道,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欲望太多。控制欲望需要通过修身来解决。修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节俭。
现代社会不少人喜欢名牌,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追逐名牌这个事情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开发自己上面。这是一个误区。什么最有价值?是你自己,不是这些东西。很多人搞不清楚这点。这是一个主体性的问题。一旦你被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所奴役,你就要不停地去满足这个外在的东西。所以,司马光说张知白的告诫很重要。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奢侈的作风习惯,却没有这样一种能力来支撑他,那么,这样的人居官必贿,居乡必盗。这些都是被物质所奴役的现象。节俭的品德为什么重要?不是让你过苦日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守住,不被外在的东西牵着鼻子走。牢牢记住你自己这个人的价值,才是你存在的价值。
古代关于齐家有很多值得讲的内容,但我觉得这两点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是教育,二是对于内心的把握。
《资治通鉴》里的两个齐家教训
我在《德政之要》里举过一个自己有学问却不重视教育的失败例子。
东汉时有个大史学家叫班固,他的父亲是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所以,他的弟弟班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的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固这个人学问很好,但是有点忘本。家族传承最重要的是教育,这点他忘了,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兢。后来,种兢利用大将军窦宪谋反事败之机,以班固是窦氏同党的罪名把他抓到监狱里面去,班固就死在监狱里。他虽然自己有学问,却没有解决好后人的教育问题。
汉朝历史上还有一个更惨重的教训,在世的时候功绩大得不得了,死后整个家族所有的一切都化为尘埃。这个人就是霍光。
你要说霍光不成功吗?你在历史上再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人物。扶持过一个皇帝,立过两个皇帝。汉武帝因为穷兵黩武,晚年汉朝社会内部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开始搞改革,慢慢把国家搞起来。应该说,霍光治国非常有道,但齐家却一塌糊涂。古人为什么说奢则不孙?你一旦过惯了奢侈的生活,就容易产生把什么都不当回事的心态。霍氏家族的问题就在这个地方。
汉宣帝早年是以平民身份生活在民间的。到结婚年龄了,却娶不到老婆,后来好不容易在底层社会当中找到一个肯嫁给他的,那户人家姓许。后来,霍光找他来做皇帝。很多大臣就阻挠汉宣帝立许氏为皇后。因为他们家里都有个女儿等着当皇后。后来,他们发现白干了。为什么?霍光也有一个没出嫁的女儿。
但是,汉宣帝有一天就对大臣讲,我以前贫贱的时候经常佩戴一把宝剑,进宫的时候忘了落在老家了。大臣们马上反应过来了,皇帝念旧嘛,反正有霍光女儿在,自己女儿也做不了皇后,就顺水推舟拥立许氏为后。这件事情让霍光的老婆很不开心,她想了一条很毒的计谋,在许皇后临盆的时候,买通女医下毒,借难产的名义,把皇后弄死了,从而把自己的女儿变成了第二任皇后。
霍光死的时候,汉宣帝故意跟霍光老婆说,得按皇帝的礼仪下葬。一般人肯定马上推辞,霍光老婆却满口应承。
霍光在世的时候,家里人还有些收敛,霍光一死,最后让他们忌惮的人没了。汉朝有一种身份叫郎,是负责给皇帝站岗值班的,是只有贵族子弟才有的资格。霍去病的孙子霍山、霍云都是郎。霍云有一次找了朋友去打猎,就让人写了一张病假条,让家奴替自己去值班。皇帝看着当然不舒服,忍着不讲。
霍家把持朝政这么长时间,霍光死后很多大臣和皇帝联合起来想把霍家扳倒。汉宣帝也在暗中布下了网。
帮汉宣帝整霍家的人中有个叫魏相的。他是御史大夫,这个官不小。但跟霍光一比,太小了。有一次,魏相的家人赶着车在路上走,碰到霍家的人赶着车从对面过来,双方就在拐角的地方撞到了。魏家的人认为应该我们先行,因为我们是直行,你们是拐弯。但霍家的家奴马上跳起来了,说天底下的人都要让我们。还跑到魏家,一脚把大门踹开,把魏相臭骂一顿,最后骂到堂堂御史大夫跪下来给霍家家奴磕了两个头才把他们送出门。
从地上爬起来,魏相马上给皇帝写奏章,建议大臣们以后写奏章都应该一式两份,除了给尚书省,还应该给皇帝一份。为什么呢?因为长期以来尚书省被霍家把持,皇帝看不到奏章,等于是睁眼瞎。可是,魏相现在手里这份奏章怎么呈给皇上呢?他就去找许皇后的爸爸,说您要给女儿报仇吗?要报仇的话,就把这个东西带给你女婿。许老汉把奏章往袖子里一塞就进宫了。汉宣帝一看,正中下怀。
慢慢地,许皇后怎么死的成了老百姓讨论的话题。都死了好几年了,怎么现在才成为老百姓谈论的话题?这说明汉宣帝布好局了。霍家就乱了手脚了,想到一个很蠢的办法——造反。汉宣帝就等着你造反。于是,马上收网,整个霍氏家族被定了谋反罪,霍光一辈子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霍光要早知道自己家是这样的结局,我想他当初都不会这么努力了。汉武帝晚年的性格非常暴躁,霍光跟他相处二十年,竟然一个错都没犯过,做人得多小心多谨慎多努力啊。但死后三年,全部白干,一点都没有留下来。所以,关键不在于你在世的时候取得多少成绩,而在于你这个成绩能够流传多久。这就又讲到了家风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据作者近日在“《上海观察》读书会”上的演讲稿整理,由《上海观察》授权刊发,编者对标题和个别文字表述做了处理。)
史学的时代精神 | 2014-03-07 |
《淮南子》与儒道两家人性论 | 2014-03-07 |
“赶考思维”断想 | 2014-03-07 |
中国的“德治”传统 | 2014-03-07 |
由三国分晋说自坏法礼 | 2014-03-07 |
官箴与预防腐败的关联度 | 2014-03-07 |
不能遗忘延安时期的社会治理经验 | 2014-03-07 |
稳增长应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 2014-03-07 |
历史研究的使命 | 2014-03-07 |
仁义之道 | 2014-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