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所近些年流失的人才,在北京都可以建一个新的地质所了!”在日前的一项活动中,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向记者直言。人才流失,依然是制约西部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那么,西部科研人才为何“流”?又该怎么“留”?
提高待遇,骨干人才仍会流失
过去10年,百年高校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令人扼腕。同样位于甘肃兰州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亦如此。近5年来,50多位学术骨干或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人员相继离开,人才流失数占所里骨干团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近物所党委书记赵红卫坦言,近年来中科院“百人计划”、各类基金、奖项等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效果明显,每年确实有多位学科骨干人才来到研究所从事研究。为了稳住人才,研究所兴建宿舍楼,为人才配偶解决工作,努力提高经费和待遇,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尽管如此,仍不能阻挡骨干人才流失的现实,而引进领军人才依然很困难。
流失的不仅仅是中年骨干,青年后备人才的出走更为普遍。留日博士后黄汉民5年前入选“百人计划”,来到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后,他带领一支15人的团队独立开展研究。他说,如此好的研究平台让他兴奋,但团队人才接续乏力却令他倍感焦虑。“我培养好的硕士博士毕业后全走了,团队不强,再好的项目也做不好。再这样下去,我自己还能在这里坚持吗?”
子女教育、科研资源均是人才流失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人才宁愿去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也不愿待在兰州敞亮的实验室呢?
赵红卫认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交通不便,由于整体经济条件落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水平很难与东部同类院所相比,“社会保障和退休金及补贴水平甚至比东部地区低出三分之一还多”。
子女教育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拿高考来说,东部有些城市高考重点大学录取率能达50%~60%,甘肃却只有5%~7%!”赵红卫说,“许多骨干人才为了下一代狠心离开,留下的大多是在兰州成家的人,也难怪大家无奈地笑言‘兰州的姑娘为近物所的人才稳定贡献了力量’。”
与前些年相比,青年科研人员的待遇条件也改善不多。有的研究所甚至难以为年轻人找到一张床位,更不要说其他待遇。
此外,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在科研资源上仍有不小的差距。2012年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有“985”高校7所;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1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690个,仅为东部的29%、25%、26%。
事业和项目留人最有效
“如果没有重离子项目的吸引,肯定留不下现在这些人。”回顾人才建设走过的道路,近物所所长肖国青说,“说的现实一点,事业和项目留人还是最有效的。”
近三年来,因近物所承担的国家级大科学工程——重离子相关项目的吸引,每年慕名前来的科研人才和学生达到一百多人。留德博士后杜广华是微束领域的紧缺人才,面对全国多家科研院所的邀请,他把近物所当做了第一选择。“提到中国的重离子核物理,国际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兰州。依托这里大科学装置的高能量,我可以充分发挥所学所长。我在科学研究上的所得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而在沙漠、干旱、冻土等研究领域,西部的资源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来说,哪里的研究平台好,就去哪里,其他是次要的。”寒旱所研究员杨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手里有优秀的研究项目,人家来挖也不会走;但若是研究项目平庸,就很难说了。”
为此,西部科研院所做出了诸多努力。近几年,各大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鼓励骨干人才承担更多的重点课题和重要项目,并设立各种所内奖项基金,集院所之力激励人才。更有院所将研发中心转设在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以此搭建东西部人才吸引交流的新渠道,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西部科研院所的人才之困。
从长远来看,东西部的人才资源“鸿沟”依然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弥合的问题。对此,赵红卫认为,仅靠一两个大项目的支持对于西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国家层面予以政策倾斜。“用事业留人就要有好项目,当前的各类竞争性科技项目,比如973、863、重大研究计划、专项等,能否给出一定额度让西部科研机构承担,一些国家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能否让西部科研院所共享?”此外,在各种竞争性人才计划里,西部的额度和条件也都应进一步放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倡导人才建设西部,那时西部地区科研人才的工资普遍高于东部,这在稳定人才上起了很大作用。”赵红卫认为多年前的做法可以借鉴,以此吸引青年研究者到西部安家和稳住骨干人才。”(本报记者 杨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