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常规管理的价值在育人
孙元武//www.workercn.cn2013-12-04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对学校而言,脱离了育人目标的常规管理是没有价值的管理。所以,应当重新审视常规管理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常规管理应体现教育教学的使命与本质规律。学校的常规管理应当遵遁教育规律,不论是制度设计,还是措施执行和绩效评价,都要符合并体现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与教育使命。学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教育,让学生自主、愉快、身心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没有使命感的教育管理是盲目的,不尊重人成长规律的教育管理是轻薄的。要下决心摒弃那种单纯追求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片面做法,不让教育的使命沦落为单纯的教学任务,不让单纯的考分扼杀了学生的天赋与潜在能力。

  第二,常规管理应体现管理者的办学理想与信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在常规管理制度化的今天,校长的办学理想与信念应当成为学校管理体系总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常规管理的顶层设计,把校长的办学理念、教育意图渗透到具体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之中,体现在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为什么“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说法会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其中最朴实的道理,就是因为好校长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引领学校构建一整套先进的常规管理制度体系,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学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常规管理应有深厚的民意基础,靠师生自觉践行。管理的本质是激励而不是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常规制度的“他律”功能向“自律”功能转化,促进常规管理内化和习惯化。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制度制定的各个过程,让师生自己评价自己行为,明确是非标准;要善于激发师生积极参与常规管理执行过程,让师生按认同的标准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从管理常规制定、实施、检查、奖惩到自觉执行的每一个环节,管理者都要充分考量师生对制度的态度:是否会主动愿意接受,是否有利于激发师生创新精神,是否有助师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学习生活习惯。常规管理制度体系设计起草、讨论修定、具体执行、修补完善等,都应当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第四,常规管理应既相对稳定又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常规管理本身是对学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长期性。但是,常规管理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死”制度。

  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能像企业对待产品一样过于量化和标准化评价。在制定常规管理制度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性、普遍性情况,也要考虑到差异性、特殊性情况,允许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因为忽视差异性、特殊性而僵化、强硬执行“死”的规章制度,从而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消极影响。要建立常规管理制度的新陈代谢机制,不断依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进行反思,及时修改一些过时制度、规章、规则,赋予其时代的、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当然,学校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绝不能纸上一套,落实一套,更不能为了求异求新搞一些花样翻新的噱头。

  第五,常规管理应孕育并承载学校发展的文化特质。办学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标志。要真正形成有顽强生命力的办学特色,常规管理的高效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难想像,一所常规管理落后的学校能够创建出特色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内在生成的长期过程,面临着诸多关键性问题,譬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矛盾,统一标准与个体差异的矛盾,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矛盾,统一管理与办学自主权的矛盾,家长期望与人才类型多样化的矛盾等等,都需要在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常规管理中逐步得到有效解决。管理者的办学信念、办学目标、办学措施也都需要在常规管理运行中逐步渗透、逐步孕育、逐步内化落实。因此,创建特色学校,应当从抓好常规管理开始,在常规落实中发展特色。

  (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校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