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现代人把字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即使给父母写信也是如此,丧失了“私人”的情感体验。由于古人认为亲笔家书是良好家教的表现,“失写”汉字意味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亲笔家书承托的孝悌之情也“失写”了。这是对现代文明人“缺心”的极大讽刺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热映,人们重新燃起了手写汉字的热情,同时也引发社会对汉字“失写”的反思。
古人造汉字的时候,多融入了当时的一些文化因素,甚至有哲学思维。今人用电脑写字,用的是拼音、笔画等,汉字在我们脑子里只剩音节和拆分的“零件”,“提笔忘字”变得很正常,当然也把文字内含的意境给丢了。
从古至今,写字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以有“见字如见人”的说法。别的不说,一般人给父母的家书一定是自己亲笔写的,这也是一种“私人”情感的表现。现代人把字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即使给父母写信也是如此,丧失了“私人”的情感体验。由于古人认为亲笔家书是良好家教的表现,“失写”汉字意味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亲笔家书承托的孝悌之情也“失写”了。这是对现代文明人“缺心”的极大讽刺。
古代圣贤常怀孝悌之情。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在家书中写道:“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时伴。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在家书中,朱熹殷殷叮嘱慰藉着慈母的心灵。这封亲笔家书,在近千载之后的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其拳拳之孝心。这种用心透过纸背,重重撞击着现代人的心灵。
因为现实问题,当代人的孝敬,多是亲不见、爱无心。因为距离,在外工作的子女一年难得见几次父母;因为忙碌,很多人已无“心”生活,更别提对年迈的父母。正如繁体汉字“親”字缺了“见”,不成其为“親”;“愛”字少了“心”,也不成其为“愛”。要想孝敬父母,子女就需要用心关爱父母,挑选适合孝敬父母的滋补品,让父母拥有健康长寿的晚年。
前段时间,在“熬阿胶·写家书·尽孝心”为主题的“2013中华儿女孝心行动”中,东阿阿胶倡导为父母亲写家书、亲熬阿胶。两者的“亲手”、“用心”,带着悠远的传统“爱”的味道,汇聚着浓浓的亲子之情,让人动容,不仅让父母心灵熨帖,更让子女的心灵感到充实而幸福。这种感觉已缺失了太久,我们的心灵正变得枯竭。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何妨都来“亲手”、“用心”写家书、给长辈奉上滋补品,增加双方的幸福感?
如今,亲手DIY如此流行,原因无外乎就是“用心”、“亲手”,带着人的感情温度,让人觉得东西特别好,特别有意义。亲笔家书、亲熬阿胶,体现的正是这样的“心灵加油站”。
亲笔家书透过一笔一画,亲熬阿胶通过亲自挑选东阿阿胶并熬好,都是儿女的亲力亲为。种种用心,让老人觉得这份熬好的阿胶特别不一样,感觉暖身又暖心,似乎那些“老年病”都消失了。
更为难得的是,如此动人的孝敬之情,我们可以每天给父母奉上,每天“亲手”“亲熬”出幸福和文明,用文化和亲情滋养父母和子女的心灵。
“亲笔家书·亲熬阿胶”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示范,也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东阿阿胶对中老年人“延庚续寿”的滋补价值,并选择用它来孝敬父母。东阿阿胶的行动,传递了一种文化和亲情,昭示了现代文明人的孝心,充实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现代人的幸福感。这种孝心是现代社会急需的正能量,也是良好的示范。
让我们都来亲笔家书、亲熬阿胶,时时记挂父母的健康,做一个不“缺心”的幸福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