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贯彻《意见》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可塑性的一面;在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时既有善于探讨、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主观片面、失之偏颇的一面。这也说明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重点加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清党的十八大从社会层面提出的这八字核心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重点加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清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层面提出的这八字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用丰富的历史史实从史的层面讲清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重点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清党的十八大从个人层面提出的这八字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按照《意见》的要求,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要深入挖掘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种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局面。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形成二者之间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证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根据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本着“着眼未来,关注现实,着重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形成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
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必须要抓好提升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环节。要把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教育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他们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各门课程之中,既言传又身教,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要加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与宣传。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要求高校理论工作者深入开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工作,不仅要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其理论根据,而且要深入阐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培育的途径与方法,产生一批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高校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报纸、广播台、板报、政治学习等多种途径,针对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和方法,把宣传普及与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