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元旦前夕,新闻媒体上的两条消息引发笔者许多感想。
一条是习主席到北京市一家敬老院看望老人。他与老人们一起拉家常,听他们朗诵《养生歌》,聊饮食起居。期间有一个细节,就是在与老人们合影时,坐轮椅的老人们在前边,习主席和其他老人簇拥在一起,站在后排。亲切自然,俨然是一个普通家庭照全家福的情景。
另一条是习主席在事前没有任何安排的情况下,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的庆丰包子铺吃午餐,自己排队、付钱、端盘子,并笑着对大家说:“我也是来吃饭的!”他边就餐边和群众交谈,店里没有采取特殊警戒措施,允许顾客们凑过来合影留念,临走时还买了包子打包带走。
事情虽小,甚是感人。联想到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并带头落实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接地气、察民情,刹“四风”、正作风,出行轻车简从,办事倡导节俭……应该说,敬老院照相让老人坐在前排、自己排队买包子等举动,不正是在以实际行动“以上率下”转变作风吗!
党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历来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险阻的法宝。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号召党员干部做革命的“种子”,深深扎进“土地”之中,生根、开花、结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尊重和依靠群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就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反之,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在群众面前摆架子、耍威风,甚至搞特权、谋私利,群众就反感、厌恶,有的即使嘴里不说,但绝不会“买账”。上世纪90年代初,老一辈革命家耿飚到革命老区陕甘宁地区视察,当看到当地群众就党员干部官僚主义、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前来告状时,情绪很激动,他深情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之中做工作,遭遇敌人袭击搜捕时,群众都舍命相救,甚至对个别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群众往往也为其求情。这位老革命家对当地干部大声喝问道:“假如今天敌人再来抓捕,老乡们还会挺身而出保护你们吗?你们若犯了错误,老乡们还会来求情吗?!”当年的“耿飚之问”,像振聋发聩的警钟,至今仍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受不良风气影响,思想变质,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本色,与人民群众关系疏远了,有的甚至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把党群关系搞成了“油水”关系。他们习惯于出行前呼后拥,宴会推杯换盏,住房追求别墅级享受,穿用讲究名牌阔绰,讲话离不开秘书写的稿子,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开会或照相要严格按职务排位,即使到基层干些分内的工作,也要媒体发照片、上电视新闻,群众很反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这些情况大有好转,但仍然有个别同志思想跟不上形势,顶风违纪,我行我素。试想,这样的做派和作风,怎么能够掌握群众?群众又怎么能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跟着干事业?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职责,没有高高在上、滥用职权的自由和特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追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奉献,少索取,经常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与人民群众真正打成一片,过一过平民百姓的生活,心中永存平民情结,对于我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保持清醒头脑,净化心灵,校正不良言行,不无好处。干部转变作风要制度化、常态化,不妨就从与群众照相不排座次、自己排队买饭、外出乘地铁等这类小事儿做起。
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才能赢得口碑,保持平常心才能走进人心。这是笔者从岁末年初两条新闻中受到的启示。
(作者单位:北京军区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