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本为何总是无条件忠诚于美国?日本与美国为何形成了半永久性依存关系?日前,日本学者松田武的力作《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京亮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汤重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等,就人们关心的日美关系话题在访谈会上与读者交流。
背景:美国是日本的老师和布道师
在日本学者松田武看来,二战结束后至今六十余年的美日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友好而健全的平等关系。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美国一直是战败国日本的最高军事司令官,也是他们的老师和布道师。而日本,在美国的软实力——更具体地说是美国对日本有计划地实施的文化攻势的驱使下,其精神上和心理上都一直深陷半永久性依存于美国的“陷阱”之中。
与会学者认为,日本著名的外交史学家松田武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解答了美日关系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两个核心问题,即日美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形成这种日美关系本质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他围绕“美国在对日占领期间如何发动对日本的文化攻势”、“美国的对日文化攻势如何使日本陷入对美国的半永久性依存状态”等议题展开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即“美国的全球战略”与“日本的民族性”——深刻剖析了日美间半永久性依存关系产生的根源。
在学者们看来,战后美国实施的一系列对日政策——从其为日本带来的长期影响来看——反映了文化软实力积极和危险的两个方面。战后的日本社会不论在其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但是,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提出的“双向性”文化交流政策的驱使下,美日文化交流在日本学术界实现了制度化。这不仅使得许多日本学者在美国政府及美国民间基金会的资金援助下,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美国研究”也首次进入了日本高等教育课程,诸如斯坦福大学等美国著名大学还积极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精英大学合作举办一年一次的美国研究研讨会。
这些举动使两国实现了在人员与理念两个方面的定期文化交流,并培养出一批了解美国文化的、亲美的日本知识分子,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之后都成为影响日本政坛的重要人物。仅从这一点来看,确实可以说,在二战刚刚结束、美日关系紧张的1940年代,美日文化交流制度化为促进美日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及构建、维持友好的美日关系打下了基础。
解析:日本的“洋葱头” 文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软实力开始对日本的知识界产生腐蚀性的影响。由于长期受到美国的“恩惠”,许多日本知识精英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主张的习惯与勇气。知识分子本应在社会中扮演“文化性抵抗的道德评论家”角色,为政府和民众提供真实、正确的信息。但是,当1950年代美日因贸易摩擦而关系紧张、日本社会舆论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尽管日本国民强烈渴望知识分子们发表有关美国的专业性分析,但大多数日本学者却选择了缄口噤声。日本学者松田武正是借这些事实呐喊着:“日本的知识分子已经沦为在精神上依附于美国的弱势群体。”
与会专家指出,战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实际上是其冷战政策的一部分,更是其“帝国”课业的一部分。美国在占领日本之前便开始对日本系统地进行“地域研究”。掌握了日本人的文化、风俗及思维方式的美国人,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合二为一,迅速地强化了美国在日本的影响力,并成功地将日本稳固在西方阵营。不论是谁都可以看出来,战后日美两国间的实力分配极不均等,连洛克菲勒本人都认为“双向性”文化交流政策言易行难。但是,软实力却恰恰拥有这样一种能力——将消极影响掩盖在“宽容的”政策之下。美国正是利用软实力,用近7年时间推行“宽容的”文化交流政策,将积极的成果——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留给了自己,却将消极的影响——一个在精神上无法摆脱美国的日本——留在了日本。
与会专家认为,日本之所以很难摆脱在精神上对美国的依赖,不仅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结果,也与日本民族的文化及民族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汤重南教授所说,日本的民族文化就像洋葱头一样,是没有“核”的,剥开每一片都能发现外来文化的影响。基于这种“拿来主义”文化特性,加之战后的日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极其匮乏,美国的文化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护航下,便能够更加轻松地进入日本人的血液。
所以,日本的例子对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国家与国家间的“文化侵蚀”与“文化被侵蚀”可能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没有坚固的“核”,就很有可能在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失去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