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邵立勤指出,当今各国对科学技术非常重视,通过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美国拥有和保持全球最强的科技研发与应用能力,与美国具备联邦政府实验室、大学、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私营企业共同参与科技研发,并着力推动科技产业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密不可分。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高居世界各国榜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居于发达国家前列。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协会系统和创新研究所的托马斯·施特恩肯博士告诉本报记者,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业已形成了政府、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多方参与、统筹协调的复杂系统。他表示,2006年德国通过了《高技术战略》,这是德国第一个从国家层面进行通盘设计的创新战略,其目的是确保德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延续德国在知识型社会建设中的成功发展,为未来的繁荣奠定基础。2010年这一战略被拓展为《高技术战略2020》。
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战略建议部负责人特拉·阿拉斯认为,科技创新是英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核心因素,是提振生产力和吸引商业投资的关键所在,也对解决和应对诸多社会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英国目前在科研领域的学术实力、高校科研机构和商业环境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自然科学、科技、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方面的应用能力偏低。
创新是欧盟经济增长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欧盟“2020战略”的核心。欧盟日前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各成员国改革其创新政策的具体建议。欧盟预计追加830亿欧元投入创新研究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欧盟呼吁各成员国加大对于科研创新经费的投入,将目前平均仅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研究投入比例增加到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类型创新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向世界前沿水平的逼近,后发国家技术路线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因此自主创新将会越来越重要。
科技创新重大突破或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贺俊认为,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近年来,美、日、德等发达工业国家都特别注重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和融合,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计划”等都突出了高性能运算、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信息技术和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内容。
尽管美国近年来财政预算趋紧,但一些重大科技项目仍然获得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在2013至2014财年的预算报告中,奥巴马提出开启小行星捕捉和登陆项目的有关工作,项目的启动资金达到7800万美元,使美国成为全球首个将目光真正投向小行星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全额资助下一代载人航天器“奥赖恩”和大推力火箭项目的研发,确保“奥赖恩”在2014年试飞、大推力火箭在2017年发射;支持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项目,力争在2018年发射升空,替代目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政府还支持商业载人飞行项目,使美国涌现出太空探索、轨道科技等私营航天公司。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德国市场观察部经理马克·勒讷费德认为,观察德国的创新体系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德国经济始终以制造业和创新为支柱。制造业是德国最大的就业产业,占经济总附加值的22.4%,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欧盟制造业中的比重占到30%。2012年,德国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795亿欧元,其中86%的内部研发用于制造业。二是公立非高校研发机构的特殊地位。私人企业仍然是研发的主要力量(占67.8%)。三是德国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容小觑。德国有1300家“隐形冠军”,即规模不很大但在国际细分市场上占领先地位。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达到总收入的6%。
英国目前对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结构性投资不足,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韩国在10年间几乎将此项投入翻倍,目前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4%左右。法国和德国也在持续增加此方面投入,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目前英国的当务之急是努力拓展在前沿科研领域的科研活动。仅仅是投入上的增量可能还不能满足需求,在科研领域长期跨越式的投入才能保证英国始终在该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重视人才培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美国科技创新动力十足、长盛不衰,与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科研队伍分不开。无论是美国联邦政府实验室、大学、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还是私营企业的研发团队,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肤色各异的各种高端人才。可以说,对人才的吸纳、培养能力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之一。2013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化学奖,但三人中没有一个生于美国,而分别是奥地利、英国和以色列移民。
美国先锋航天公司总裁罗伯特·祖布林对本报记者表示,无论是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计划,还是小行星捕捉计划、未来的火星登陆计划,美国航天项目都对提升美国高端制造业、增加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意义。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在美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中掀起了一阵太空探索热潮,工程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几年间翻了一番,这股专业人才大军不可能全都流向太空领域,但却为推进美国整体科技进步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藤冈惇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创新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即研究与教育。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培养综合性人才也将是经济学界的主流。创新竞争的中坚力量是年轻人。不能只衡量短期内的得失,而应以年轻人的将来为考量的中心,构筑综合、长期的教育体系。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拓展视野,海外留学制度及研修制度也需要扩大、充实。另外,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激发人才潜能,重视培养个性、特性的人才也同样至关重要。
(本报洛杉矶、柏林、布鲁塞尔、伦敦、东京、北京6月15日电 记者陈一鸣、管克江、刘栋、白阳、贾文婷、强薇)
(本系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