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伴随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中,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重新定义教育和教育服务,建立新的教育治理结构。在新的教育治理结构中,政府将不再是集举办者、管理者、评价者于一身的单一主体,教育治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学生等社会各界的多元主体。
(一)自上而下,建立教育改革的协同机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破解的瓶颈不少,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教育、发改、财税、纪检、监察、民政、人保、编制、国土、城建、规划、工商等多个领域的改革配套。任何单方面的政策、单独的力量,是解决不了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因此,应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由政府牵头、由以上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坚持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强调协调配合,强化执行问责。
(二)多措并举,加强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核心是政府简政放权,通过扩大公众对教育的投资兴办、决策管理、监督评价的参与权,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一方面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兴办学校,同时还要加强对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另一方面是培育社会组织,实行委托管理、教育补贴、购买服务办法等。第三方面是更大程度地开放公众在教育管理中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建立包括听证会、专业化咨询、第三方评价、对政府质询和问责的新制度,催生一批倾情服务教育的公益性、专业化机构,构建多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增强教育活力。
(三)合理布局,科学推进教育城镇化建设。首先,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规划和建设好学校。其次,要把城市新区的教育发展纳入新的规划之中,预留好教育用地,通过倾斜资金投入和师资配备等方式加强城市新区、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再次,要充分估计当前城镇化推进形势和二胎政策放宽等因素,特别是对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作出新的战略考量。
(四)着眼均衡与优质,实现教育改革的普惠和公平。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更要坚持“以教育公平达天下之公平”和“均衡与优质并重”的发展理念。一是要大力推进教育集团化发展改革。近年来,绵阳探索教育集团化发展,实行城区名校与郊区学校、与城区薄弱学校深度联合办学,集团化发展。二是壮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方面新建一批城乡公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幼儿园覆盖面;另一方面探索社会力量办园模式,采取“名园+新园”“公办+民办”等方式,扩大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三是完善教育资助体系。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四是加快学校宽带网络覆盖,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推进普通高中、中职学校、高校协调发展。一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鼓励各类普通高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三是支持高校内涵发展、协同发展。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是大力倡导新型人才观、择业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主导方向。
(六)强化权力约束机制,为改革保驾护航。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必须注重加强制度监管和权力约束。首先,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立和健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的制度管理体系,防止权力行使者滋长贪欲、越轨行权、腐败变质。其次,要健全监督网络,形成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等为主体的全方位的权力监督格局。确保教育领域改革风清气正、公平透明。
(作者系绵阳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