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方立天教授部分著作
作者与方立天教授(右一)
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于7月7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当代中国哲学和宗教学的重要领军人物,方立天教授著作宏富,思想深邃,在政、教、学三界和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他的去世,是中国学界的一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学术同道和亲密的兄长。悲痛之余,他为人为学和友情的往事不断浮现心头,促使我写一点回忆文章,释放自己内心的痛楚,以资纪念。
方教授于1956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我于1957年入学,两个年级的同学由于一起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课而来往密切,因此在毕业前我与他就相识了。方教授1961年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书,我则在次年继续留在北大读研究生。几年间看到他在当时著名的人文杂志《新建设》《哲学研究》上发表数篇研究高僧道安、慧远的文章,另有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都相当有水平,内心是很佩服的,觉得应该向他看齐。可惜十年“文化大革命”叫停了一位奋发有为的青年学者前进的步伐,留下的是一段充满磨难的人生阅历。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方教授焕发出学术生命活力,积蕴已久的学术能量像火山一样喷射,在中国哲学和中国佛学两个研究领域同时发力,又交叉互动,先后写作出版了一系列内涵厚重、引领思想潮流的学术专著,发表了大量颇有分量的论文,有力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研究事业。在众多论著中,《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等最具学术价值,尤其是他用15年时间写成、于2002年出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洋洋90余万言,是其佛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也是其一生代表性之作,出版后影响巨大,在佛学研究领域树起一座丰碑。方教授不仅埋头研究和撰述,而且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建了佛学与宗教学理论基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出一大批学术英才,为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方立天教授是能够矗立在学术史上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前辈师长,值得总结和学习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能够如此?我难以充分表述,仅就自己与他的交往,谈几点体会。
第一,立志高远,目标明确。
方教授从青年时起就认为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历代哲学名家群星灿烂,蕴藏着精湛的智慧,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因此,努力开发中华民族的智慧,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是我们的崇高事业和光荣职责。于是,他立意研究中国哲学,一生矢志不移,奋进不息,从不旁骛。中国哲学以儒佛道三教为核心,内容极为丰富,有限一生难以穷其原委。于是他决定集中精力研究佛教及其哲学。他在自述文章中谈到自己的想法:一是佛教内涵丰厚,其理论思维经验教训很值得总结;二是佛教进入中国,已成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不研究佛教,难以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史;三是佛教哲理性强,从哲学层面研究,可以把握佛教思想的根本,又能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四是当时佛教研究不受重视,又有风险,而且难度极大、要求极高,被人视为畏途,正因为如此,要知难而进,在冷僻领域闯出新路。从此他把自己全部精力集中在中国佛教研究上,满怀信心地向这一目标坚定迈进。强烈的事业心和锁定奋斗目标是成功的必要前提。他用自己的方式,破解了庄子提出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