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诗意德育:立德树人的民族化探索
冯铁山
//www.workercn.cn2015-10-20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所谓的诗意德育,就是以焕发德育诗意魅力为出发点,以立民族之德、树中华之人为价值取向,结合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诗教理念与学校德育融成一体的民族化德育理念和操作方式。其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人格”:诗意德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德育之所以是“说教”式、“规训”式的,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消极品德、心理负向人格作为研究的对象,习惯于凭借纯理性的态势审视和处理学生种种“不当行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诊断、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诗意德育继承和发展了“性善”的积极人性观,高扬学生“自善其德”的积极性、建设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德性发展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着力培养他们宽容、责任、利他等优秀品质,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以及创造的勇气、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培养被动接受规则、道德教化而形成的虚假的、多重的“类”的品性,自觉转向养成受教育者诗意栖居地球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善待自然、社会、自我的优秀品质,进而促使他们自觉践履道德行为。

  二、“真善美圆融”:诗意德育立德树人的内容创新

  当前学校立德树人的德育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德育应然境界的提倡缺乏生活的基础,如何抹平德育内容生活实然与境界应然的鸿沟,让德育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诗意德育立足于中国固有的诗意文化,把握内蕴其中的自然归真、社会求善、自我至美“圆融”的精神内涵,努力开掘“家长德育资源”,编写与家长、企业家“同享同在同成长”的《积极财富品质培育学本》等校本教材,让学生学习身边人真实的创业、创富的道德故事,品味父辈的成长足迹,从而获得自然的诗意。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传统节日等为代表的传统德育资源,根据当今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化传统节日美德为当代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践履的德育活动。另外,结合各专业学科教学以及主题班队会活动,鼓励教师从积极人格培育的角度,审视、挖掘文本的、生活的诗意点,使之成为道德品质的培育点,每一个培育点均做到“归真、求善与至美”的圆融,变外在的内容为学生德性生长的自我需要。

  三、“走向实践”:诗意德育立德树人的途径拓展

  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审视,德育之所以发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潜能、需要、愿望等内在要求,也有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规定性的推动,而这些复杂的原因综合发生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德育实践。诗意德育努力开拓以言语实践为本体的德育途径:其一,开展“家长大讲堂”和“踏上父母足迹走千山万水”为主题的生态体验等活动。其二,学生角色社会化,即教室成为模拟的小社会,学生成员分别归属“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文体局”“环保局”“出版局”等社会化的功能部门。学生在模拟的社会里完成一项又一项有关创富、驭富的道德规则制定、班规班纪执行种种道德实践作业。其三,开发“幸福农场”。以模拟的功能局为单位,开辟一块块小菜地,让学生团队成员合作享受开荒、播种、生根、发芽、浇灌、间苗、护养直至收获的劳动快乐,在此基础上,将“菜地”“麦田”升华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责任田”,化狭隘的物质实践为储蓄知识、能力、美德、健康身心等元素构成的、广义的精神实践。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体验、感悟乃至融通实践活动中隐藏的致富、创富等道德在规则、人文精神,进而变外在的道德规训为内在的自我德性成长需要。

  四、“诗意言说”:诗意德育立德树人的弘扬方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儒学在道德实践中倡导“比德”的言说方式,即借助自然物象象征或比拟人格的道德精神品质。诗意德育在继承“比德”的基础上创新为诗意的言说方式,即凭借积极崇高的精神、圆融互摄的思维、真挚朴实的情感以及形象化的手段去“设境兴志”“以诗导行”“比德喻理”。所谓“设境兴志”,就是学校和班级均注意诗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发挥诗意文化言说的主体性、动力性和暗示性教育功能。所谓“以诗导行”,就是凭借“诗”的精神实践方式,赋予自然、社会、自我及其彼此之间关系以审美的观照,也运用“诗”的言说方式开展道德教化活动。比如,班级学生近两周有点浮躁、不太遵规守纪,有一位老师改变训斥学生的做法,改为在黑板上板书鼓励、亲善、温馨的“寻人启事”:“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青年,有着明亮的笑容和乐观的心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群让人充满赞叹与钦佩的青年才俊。可是,让人心痛的是,他们这两周走丢了,忘记了自己应有的德行和品质,不再勤奋、优雅、上进。请知其下落者,速来告知41班主任,让他们赶快找回自己,让他们回到老师身边。我将以一颗真诚的爱心期待他们。”所谓“比德喻理”,就是借助花草虫鱼等自然象征物,给班级、给小组、给自己命名,进而发掘象征物的道德元素,使之成为学生模仿、把玩、奋斗的精神图腾。诗意言说建构一种“人—语言”直接对话的“我—你”关系,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获得道德理性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从而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此时的立德树人活动自然也就充满了诗意。(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