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沈威
//www.workercn.cn2016-05-13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的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完全依赖国外是不可持续的。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开放战略,但必须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成果数量显著提升。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对外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显示,中国是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有些中国大学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也不够,不能有效面对生产发展的需求,成果落地转化难度较大。

  高校教师:从单一培养向多重锤炼转变。

  高校教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保障。高校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接受科研素养和能力培养较多,但接触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较少;在科研工作中考虑理论价值和领域前沿较多,考虑市场需求和应用价值较少;在科研团队建设上选拔使用理论功底和实验技能强的人才较多,选拔使用具有市场眼光和创业意识的人才较少。

  高校科技人才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和企业经历,进而缺乏转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在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分批次派遣他们赴地方担任科技特派员或去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他们的企业阅历和在地方锤炼的经历,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开放度,使得高校科技人才的转化意识更加强烈,综合素质更加全面。

  评价体系: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评价体系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科研课题、科研经费、各类科研获奖及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等要件,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质量、成果转化的结果和产生了多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用简单量化的考核手段替代对科研成果的全方位评价,导致科技人员不注重研究成果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难以潜心研究出真正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考评中,同样强调研究成果的数量而轻视质量。加快推进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科技业绩奖励改革,健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政策措施,把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进一步以创新质量和贡献度为导向,不断完善高校技术转化政策体系,摒弃数量评价和单纯的论文考核导向,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突出能力、水平和贡献,调动广大高校教师从事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积极引导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需求导向,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化机制,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协同机制:从单线作战向协同共享转变。

  协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当前,高校科研人员跨学科和单位协同合作的意识不强,科研平台和成果协同共享的机制缺乏。高校要强化协同理念,进一步构建高校校内外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对内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对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集成优势。

  探索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的灵活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科研工作从总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论文增长向落地转化项目提升转变,从高校单独开展项目研究向高校、政府、企业等联合开展研究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2011”计划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项目申报推进等方式,引导高校积极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建立跨学科融合、跨团队协作、跨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步伐。(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