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捍卫高考的公平与美好
肖纯
//www.workercn.cn2016-06-07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完善的法律、严格的执行,能确保高考制度带来的美好。希望所有人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家还会提供更多的制度,捍卫公平与美好。

  今天,全国进入高考时间。

  今年高考堪称“史上最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施行后的首次高考,明确指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及帮助组织作弊违法行为,最高将处以7年有期徒刑。“作弊入刑”标志着以法治考的新时代,是法治中国的必然,是公平正义的必需。各地防作弊措施一再升级,多举措部署“史上最严”高考:人脸识别、指纹验证、无人机全频捕捉、GPS定位监控试卷、无线电监测车拦截信号……

  大江南北,940万考生或期待或忐忑地拥进考场,家长在大门外焦灼等待,这是许多家庭正在或已经经历的场景。全社会都为这个一年一度的特殊时刻让道:错峰出行、汽车禁鸣、施工暂停、公交免费、警察护考……一切为了考生,是全社会不约而同的选择。

  法律最严格的保障与社会最温情的呵护,都只为一个共同目的——捍卫高考制度所带来的公平与美好。

  举国关注高考,因为我们深知,对考生而言,这是他们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大考。社会尊重高考,在于我们坚信,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高考是最公平的标尺,可以通向更美好的生活,是社会实现人才流动的主要通道。基于此,无论人们是否经历过高考,高考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却是相通的。

  国人对高考制度及高考价值最直观的认知,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个冬天。那一刻,570万青年在严寒中重燃希望,一代人迎来了命运的拐点,一个国家的活力就此被唤醒,时至今日都影响深远。每当我们回望国家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无法回避1977年的那个冬天,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国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如果说幼儿园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起跑线,那么高考无疑是终点。这也让中国基础教育体系一开始就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周密运转。

  通过高考这套人才选拔机制,成千上万的考生以及他们身后家庭的命运被改变。因为高考,无数人心怀美好的期待,笃信“知识就是力量”。高考不分贵贱、人人平等,命运掌握在考生自己手里,理想因此不再遥不可及。即使对于那些未能如愿的考生,十二年寒窗岁月,为梦想不懈奋斗,都将凝结成各自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当前,社会变化翻天覆地,价值认知日益多元,考生成才途径多样,人们对高考的看法也不再绝对而单一。在最近的相关报道中,一些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创下了十余年的新低,竞争人数的减少却没有同步缓解社会的焦虑。由此可见,尽管考生选择日趋多元,竞争不如以往那般激烈,但高考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在考生心中的支配地位,始终没有被撼动。

  高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改革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作为一项制度,高考在不断完成制度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一些问题。所以在另一方面,高考几乎是在公众的口诛笔伐中一路前行。不过骂的多,终究恨的少,因为人们打心底里认为高考依旧是在公共领域对公平坚持得最好的制度。只要有高考,社会格局就不是固化的,学子从一开始就有了制度化的鼓励,以打破出身对人生的限制。

  高考是中国社会在各种不同诉求中艰难追求与守护基础性公平的缩影。筑牢教育公平的基石,捍卫社会公平正义,高考尤其应该如此。而完善的法律、严格的执行,能确保高考带来的公平与美好。就高考本身而言,以法治考必将成为高考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也是保障继续推动高考改革的基石。

  纵然幸运不会眷顾所有人,我们还是要将最诚挚的祝福送给今年940万考生,祝他们考出好成绩,将来继续完成人生的答卷。也希望所有人相信,未来我们国家还会提供更多的制度,捍卫公平与美好。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