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增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觉性和自信心
吴玉敏
//www.workercn.cn2016-07-11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就点明了中国必须要建构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中国少数社会科学工作者因长期浸润于西方的逻辑框架和话语体系之中,而对自己的历史传统、当下国情和未来目标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基本没有建构自己表达模式的思维与冲动,常常陷入对国家发展、实践、成就要么不可置否、要么不以为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澄清模糊认识,不断增进对建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一、切实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应该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政权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且能够从理论上回答并解决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问题,自然也就能够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认为:“如果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无论谁都不可能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真正的学者。” 回顾20世纪历史,并不缺乏理论和思想。在不同的时期,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从不少见各种理论和思潮开出的“历史药方”。但是,它们或昙花一现,或风靡一时,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每当人类社会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或面临重大转折时,都会让人们格外重视,而且以特有的方式重新出场,成为世界思想界至今都无法回避和漠视的强大“磁场”。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惟有理论上的合理、正确,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可以说,作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政治和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践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共同思想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正在形成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尤其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幻的现实背景下,西方国家数十年盼望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必将带来政治制度变革”的情况没有发生,中国版的“戈尔巴乔夫”没有出现。相反,中国取得的成功和增强的自信使中国道路更加不可逆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愈发强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二、切实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理解和坚持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一再表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其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今天中国人之价值,习总书记有过最为精到的回答:“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简言之就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包括了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内容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显示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通过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只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的。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和文化形态,要想在广大民众中扎下根,都需要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华要髓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价值要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恰恰是因为融入了中国元素、转换为中国表达,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想常驻于中国这片沃土,就必须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吸纳、继承和发展,不断增长其鲜明的中国魅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构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无论如何是不能少了中华悠久文明中的优秀内容的。

  三、切实自信自觉地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文化洗礼。每个民族都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张力中,既自觉调动起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又充分接纳和汲取更为先进的外来文化,构建适合时代要求和本民族特点的现代文化。习总书记说:“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他还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用西方文化诠释中国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能抹杀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必须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和特殊价值;同时,在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表现时也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要学会用中国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化,形成双向诠释和中西互补的辩证思维。

  无论是中华现代文化的创新,还是中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都要有自信、自主地吸收借鉴一切有益成果的胸襟和态度。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每一个时代对科学和精神方面的创造所产生的成绩,都是全部过去的世代所积累起来的遗产———一个神圣的庙宇,在这里面,人类的各民族带着感谢的心情,很乐意地把曾经增进他们生活的东西,和他们在自然和心灵深处所赢得的东西保存起来。中华文化有着突出的包容、吸纳特征,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绵延长久、富于生命力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通过不间断地与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积极吸纳各种文化的长处,在不断丰富、完善、革新中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构建现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时,自信而谦虚地向一切优秀文化学习和借鉴,自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作者为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