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不仅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而且关系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能不能为世界知晓和接受,中国能不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一个成熟的、充分发展起来的国家和民族,通常都有自己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因此加强原创性、时代性,是构建新话语体系的关键。
一、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原创性、时代性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17”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之所以处于这样十分尴尬的境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缺乏原创性、时代性。我们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要不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源里自我陶醉;要不就是以西方理论解读今天中国现实,水土不服。这两种话语方式的通病,就是离开了中国现实。我们很难通过古人的话语,发现今天中国现实急切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我们也很难通过西方的话语看到中国急剧变革的现实生活所需要的答案。因此,中国古代的话语体系不是不需要继承和发展,而是需要进一步的解析和构建,古为今用,从中提炼出为我们今天伟大实践所需要的话语。西方的话语体系,也不是不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着眼中国现实,进行选择和提炼,洋为中用。
二、原创性、时代性是构建新话语体系的关键
对于话语体系构建来说,没有原创性,就没有时代性。原创性的着眼点是时代性,时代性的体现是原创性。原创性和时代性是两个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重要话语体系构建的概念。原创性是指全新创造和创新,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时代性是指对时代课题、时代难题、时代重大和紧迫问题的解答。这个解答不是复制古人的话语,也不是移植西方的观念,而是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话语,是新特色、新风格、新气派话语的形成,是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独立思考、观念转变、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
离开原创性和时代性,构建话语体系就是一句空话。纵观古今中外,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表面看起来与社会生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事实上,却是时代的回声,实践的产物,也是他们勇于发声,独立原创的产物。黑格尔庞大而笨重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表面看都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其精神实质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揭示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适应和结合,其革命的一面是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其保守的一面就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发展观。亚当·斯密以利己主义的经济人构建的古典经济学话语体系和以利他主义为核心构建的古典伦理学话语体系,也都是对英国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怎样互相配合问题的回答。
原创性、时代性是构建新话语体系的关键。面对时代课题和实践难题,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对于社会来说,就会出现人人想办法、出主意、找路子的创新活动;对于个人来说,就会产生创造、创新的强烈冲动。这个活动既不是回到古代圣贤的活动,也不是走进西方思想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大家放下包袱,开动脑筋的全新活动,是一个敢想敢干,敢为天下之先的构建活动,也是一个寻找真理,发现真理,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活动。其间,不仅有探索和研究的艰辛和痛苦,也有发现之旅的好奇和快乐。因为新话语本身就是思想的跳跃、情感的激增和灵感之光的闪烁。所以构建新话语体系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代进步、社会变化、思想解放紧密结合,将创新的能量充分释放。
三、原创性和时代性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灵魂
原创性和时代性表现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把话语看成是一个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表现,而不是概念、思想的预先制定。这就是要把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生命和灵魂所在。
“语言不过是人类为了实现其特定目的而发出的声音”。现在学术界都公认一个事实,即:语言不能离开说话人独立存在,语言的各种变化不过是说话人的种种变化而已。这就是说语言如果离开现实,离开人类的实践就会死去,就会丧失生命力和灵魂。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甚至把语言看成一种社会制度,其原因就是语言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而且具有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精神活动的现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为壮观、最为宏伟的实践,迫切需要新的、与古人、西方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概括和表现。这个概括和表现不是“语言”的东拼西凑,复制和借用,而是要经过对语言的反复实践、不断检验,证实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艰苦过程,是一个既要让国人妇孺皆知、心口相传的传播过程,也要以外国人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外发展。
这是一场语言革命。新话语体系的构建包含着一个语言本身千锤百炼的创造过程。我们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既看成一个存在和意识关系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形成过程,也看成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对语言进行加工、改造、琢磨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造过程。语言的发音、拼写虽然因为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人类在思想感情、在追求真善美方面又有着共同性。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是交互影响的,语言不仅是声音和形状的构成,而且是意义和感情的凝结。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与世界话语体系进行接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者系甘肃政法学院党委书记)
形成话语体系建设的联动合力 | 2014-11-14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 2014-11-14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 2014-11-14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2014-11-14 |
强化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性 | 2014-11-14 |
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历史使命 | 2014-11-14 |
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 | 2014-11-14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 2014-11-14 |
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的内涵和四大特点 | 2014-11-14 |
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 | 2014-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