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因其较强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更为适应线上学习情境。但线上项目化学习,是否能延续线下项目化学习优势,又需要作出哪些调整,仍需要实践来回答。
北京市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师生以“科学战疫,休戚与共”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设计了三个子项目,包括对新冠病毒及疫情产生的科学理性认识、运用数学工具探究疫情数据变动的原因、讨论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公民该如何行动,启动学生从认知到行动全面科学地解读疫情。
创新组织形式,培养线上协作精神
网络掉线、小组呼叫不畅通、群内回复不及时、沟通隔屏无表情……在项目化学习初期,问题迭出,学生学习状态差异很大,线上合作成为最大的问题。于是学校在学习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建立线上学习组织。各学习组织自主招募组员,建立并签订详细的合作契约,根据小组目标规划书,合理分工并认领任务,协调个人与小组的时间安排,保证对个人的学习和小组内任务负责。
小组共同制定“不回避问题,积极探讨解决方案”的团队合作规则。面对分歧,学生在与同伴冲突、协调、共同进步过程中,理解充分的交流、表达对建立良好、和平的合作关系的意义所在,从而建立良好的组织合作文化。
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必须协商创建具体的学习思维导图、讨论交流流程图、问题解决方案路径图等,使每一个学习和沟通环节快速有效。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意识到,小组是每一位组员共同运转的系统,确保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团队目标是整个系统的最大使命,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产出对系统的运转都有巨大的价值意义。
建立大概念,促进学生知识融合
线上项目化学习不应只着力于基本问题及具有驱动性和挑战性任务的设计,而更应该触及项目化学习的目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形成概念化理解。因此,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提取了“理性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的问题和冲突,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尽其力,守土有责”的大概念,并对应三个模块,将大概念分解成每个项目模块的大概念,以及概念统领下的基本问题、驱动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设计。如此,打破了学生对学科界限的固有认识,在问题驱动下,不同学科内容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融合。
面对问题,学生的真正成长是开始用多学科融合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判断,抓住学科的主要概念和能力来解决问题,最后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项目化成果中,展现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理解。
完善认知过程,发挥元认知作用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线上学习由于缺乏现场感,不能在一个真实的学习场域中得到同伴的督促和教师的促进。因此,在学习链条中完善评估—反馈—反思—改进的认知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教师在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设计了表现型评估、量规、量表等,并制作了在线协作评价表和打分表。
首先,教师会针对学生提交的初步成果给出修改建议,学生修改后提交二次成果,并进行线上汇报与答辩。然后,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共同参与,在线上汇报与答辩结束后,依据量规按指标评分,并写出评价意见和修改建议,小组进行三轮修改。如此,方便学生在教师反馈、同伴评估和自我反思中寻求生长点。另外,学校还与学生共同创新推出“每日果”工具,每日对个人学习和团队协作进行复盘,盘点收获与成长、反思与改进。
通过工具进行复盘,有助于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梳理,提取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形成自我激励;通过关注他人评估反馈和个人反思改进,加强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最终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品质形成和人格品质养成。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亦庄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