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和核心任务。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的基层办学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任务,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高校二级学院治理现代化,涉及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在具体过程中应着重构建和实施好权力配置、内涵发展、评价考核、资源整合等基本逻辑机制。
一、以高效协同为特征的权力配置机制
当前,高校二级学院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下普遍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在该体制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权力结构主要体现为以党组织会议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以党政联席会为核心的行政权力、以各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以及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各群团组织为核心的民主权力。其中,党组织在二级学院管理运行中起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通过党组织会议决定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相关问题,并在人才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活动及奖惩考核等方面把好政治关。党政联席会作为二级学院主要的最高决策议事机构是院长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形式,讨论决定二级学院“三重一大”相关事项及常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有关问题。学术委员会是教授治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术权力的核心载体,在二级学院的人才队伍引育、考核奖惩、职称评聘、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专业的决策咨询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各群团组织是二级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力量和基本形式。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的高效协同,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各种规章制度,共同构建了二级学院治理现代化的权力运行体系。要达到高效协同的目的,最为关键的是要按照分工协同的原则处理好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之间的关系,分别制定议事规则,界定议事范围,做到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要制定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理清各权力机构间议事决策的逻辑程序和内部关系,做到责权利统一。
二、以学生成才为导向的内涵发展机制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主体的二级学院,检验其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养的成效。因此,二级学院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等事业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属点是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行动指南。具体来说,高校二级学院就是要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就是要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努力把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就是要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着力打造特色文化,积极搭建特色育人平台,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与考核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手段,在保障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到了强力的牵引与指导作用。对于二级学院来说,绩效评价的对象为下属各系、所、实验中心等内设机构和教职工个人。对于各内设机构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应以二级学院年度发展目标为依据将相关任务进行分解,并在对基础性指标进行常规分解的基础上,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大相关标志性和发展性指标的权重,或专门实施“一所一策”“一系一策”的评价考核方案,从而引导各内设机构创新发展。对于教职工的评价考核,主要抓手有职称职务晋升、聘岗和年度考核。二级学院应积极争取学校层面下放人事考核管理权限,在关注常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同时,增加教职工评价考核指标与二级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及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四、以多方协同为途径的资源整合机制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科学研究应以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服务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过程依托于外界的多方协作。高校二级学院只有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其他各层次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组成产教集团或产教联盟,才有利于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有利于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和协同发展。在具体进行资源整合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建立以服务专业特色化发展为导向的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平台,并与就业创业工作相承接,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长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学生打造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快速通道;可以搭建以科学研究项目为桥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校地学科资源、实验资源、人才资源等共享互促的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促进科研项目的转移转化;可以积极依托政府及学校自有国际合作资源,不断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和教学项目合作,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互动,不断拓展办学的国际视野。
(作者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