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世界史研究历经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尤其是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青年人作为我国世界史研究队伍中正在成长的一支生力军,被寄予了厚望。在我国世界史研究发展迈入新阶段的今天,青年学者如何利用时代赋予的条件,在老一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持续探索和发力,努力提升我国世界史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如何认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围绕这些问题,本版特组织几位青年学者进行在线讨论,并邀请专家予以点评,以激励青年学人成长,助力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繁荣发展。
主持人:
孙 莹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与谈人:
吕厚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辛 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董 瑜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周施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1
主持人:作为一名历史系在读博士生,我经常会被问到“历史有什么用或者世界史有什么用”这一类的问题。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的今天,各位老师认为,世界史研究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和现实功用呢?应该如何提高民众的世界史素养呢?
吕厚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源理解当今世界一些问题存在的起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且合理的办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因素的现实背景下,世界史具有增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文化价值。一部客观、扎实、可靠的世界历史所塑造的世界观与历史观,既可以帮助我们戳穿狭隘民族主义者们为制造种族仇恨与各国矛盾而编造的种种谎言,又不像理想化的田园牧歌那样脱离实际、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世界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归根结底关注的是历史上的人。人性在文明诞生以来的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保留了很多相对恒定的元素,这让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代条件下的历史经验去认识、分析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规律。因此,借助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的问题意识,对人类文明与社会组织形式的运转规律进行自古而今的观照,是世界史发挥现实功用的重要途径。
辛旭:世界史知识及其蕴含的经验和智慧,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世界及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世界史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功能,即通过关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历,总结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参照。比如,借鉴外国工业化、都市化、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各层次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且密切,需要深入了解别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历史文化深处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为各方面政策的制定、措施的实行提供可行性参考。
董瑜:世界史社会功能的发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满足大众了解异域历史文化的知识渴求。西方很多史学家除了从事专业研究之外,还会投入很大精力,撰写大众喜闻乐见的世界史书籍。中国世界史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将学术成果大众化,讲好外国历史的故事,增进大家对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的深入了解,培养民众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另外,世界史研究者要积极参与公共史学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历史研究者通过开设公共史学专业,参与中小学历史教学标准的讨论,投身于国家历史公园、博物馆以及档案馆的建设,借助大众媒体普及历史知识等,改变了史学在公共领域中“集体失语”的状态。我国世界史学者应该在公共领域发出有分量的声音,在普罗大众中普及世界历史知识,提高民众的世界历史素养。
2
主持人:世界史学科承载着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今天的青年学者在从事世界史研究时具备哪些有利条件?表现出怎样的研究特征?
周施廷:我觉得,今天的世界史青年学者,在两方面具有优势,一是受教育方面,二是材料方面。在受教育方面,青年学者身处的时代,我国世界史已具备完整的学科发展架构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青年人可以受到系统且严格的学术训练。此外,新一代学者往往在本科期间就具备用英语阅读学术文献的能力;在研究生阶段,还会继续学习第二外语或西方古典语言,这些都为从事相关研究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青年人通过去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深度进修、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和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愈加便利,获悉国际学界前沿动态的灵敏度更高。在材料方面,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不仅购置大量纸质文献,还购买了大量数据库,使得青年学者在研究方向和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新材料的挖掘,新问题的提出,新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拓宽史学研究的视野,进而做出新的解释。
吕厚量:的确,信息化时代赋予了青年学者许多先天优势。以我本人相对熟悉的希腊罗马史专业而言,当前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许多青年学者具备了阅读、翻译古希腊文、拉丁文的技能,以及熟练掌握英文和阅读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学术成果的能力,为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在可资利用的电子资源方面,尽管由于版权与使用人数较少等因素的限制,古希腊罗马史研究材料的数据化程度没有像英美法德等国近现代史研究材料那般丰富(亚述学的情况要略好一些),但当前与希腊罗马史研究相关的绝大多数铭文材料、期刊论文与部分已过版权期的文献史料丛书、学术论著、工具书等都已实现了电子化,意味着青年学者们通常可以在着手钻研某一课题之前便通过互联网较为全面地把握与其相关的基本史料与研究现状。
辛旭:上述工具优势使得青年学人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接触国际史学前沿,并就某个学术问题进行对话。我们也看到,近期有不少青年学者在英文、德文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和在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外文专著的数量有了显著增长。用外文发表的成果并不一定就比中文专著、论文高明,但这一现象的出现,毕竟反映了青年学者外文交流、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国际学术界对其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认可。
总的来说,今天的青年学者研究视角更为广阔,并积极探索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各种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不断丰富和深化了我们的史学认知,青年学者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综合理解历史。相较于老一代学者对“结构性”问题的关注,新一代学者更注意“人”的踪迹,可谓处处见“人”。此外,青年学人积极突破学科藩篱,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诸如环境史、医疗社会史、儿童史、妇女史、口述史、情感史、计量史学、城市史等,都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