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薄弱环节和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出台了系列农村教育政策,推动了农村教育发展。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变迁与历史成就,凝练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邬志辉教授带领的农村教育研究团队,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著述《中国农村教育:政策与发展(1978—2018)》,系统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的政策变迁及其产生的深刻变化,分析了当前中国农村教育在各领域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前沿议题,并对未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研判。
《中国农村教育:政策与发展(1978—2018)》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从宏观层面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从中观或微观视角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结构改革、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布局调整、队伍建设、学生机会、整体改革、教学改革等九个方面进行了专题介绍。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变迁的把握,是把脉农村教育当下、前瞻农村教育未来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实现了教育普及程度由“五年”到“十五年”的深刻变化,城乡教育关系从“非均衡发展”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转变,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制度变迁,农村教育结构从“单一”到“多元”的重大转型等。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增长,农村经济困难群体受教育权日益得到保障。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深水区,认识和理解当下发展面临的新特征、新挑战与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型”特征凸显。譬如,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命运是消亡还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为离农服务还是为务农服务?当前城乡教育差距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农村教育究竟应该由谁来办、谁来管?农村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农村学校的未来形态是“寄宿制”还是“小规模”?谁应该在农村当教师?农村孩子应该就近入学还是进城择校?“寒门”真的难出“贵子”了吗?农村孩子是读书无望还是读书无用?信息技术能解决农村教育质量提高问题吗?中国农村教育怎样才能发展起来?对这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不仅带来了学术争鸣,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当前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与未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中国农村教育的路在哪里?如何深化改革以实现农村教育的更大发展?这是一个事关中国农村教育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邬志辉等学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充分认识到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处理城乡教育发展关系,运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维,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机制,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把发展农村教育当作最基础性的民生工程,把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正义作为长期任务,抓均衡、夯基础、补短板;坚持依法治教,加强与改进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领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把握社会心态;加强农村教育研究,做好农村教育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并激发基层教育者的创新活力,切实开展乡村教育现代化实验,推进教育现代化。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