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增强重点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有效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加速了以 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建设应紧密结合、充分运用“代表未来”的5G通信技术,切实提升网络育人成效。
5G通信技术具有超密集异构网络、超高移动性、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性等特征,将其与高校德育网络平台建设耦合,可望使后者呈现亮眼新特色: 一是“线上+线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智能技术可不断丰富线上线下德育内涵,万物互联和人机实时交互可使教学环境更智能多元,并为教学管理带来极大便利;二是“定量+定性”。5G通信技术可增强移动宽带、关键任务服务及海量物联网网络应用(APP)融合数据与传统定性研究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动态跟踪;三是“泛在+个性”。泛在的设备、平台可助推实现教育与全社会“双向参与”,5G网络应用融合的大数据则使个性化、情境化教育有据可依,更具可操作性。
——耦合5G通信技术,增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
“开拓深耕”,强调技术手段与受教育者接受方式相适应、技术形态与教育内容相得益彰。施教者应充分了解、掌握并利用好5G技术条件,切实提高操作水平,注重运用新技术对教育内容进行现代化“包装”,不断提升教育载体的质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推进“隐形教育”,通过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及教育内容,实现“全天候”“全地域”“无意识间”教育;二是推进网上网下混合教育,强化对受教育者个人和群体行为、相关网络空间群体行为的常态化规范引导;三是推进精准教育,依托5G网络应用大数据,精准铆定基于不同教育对象、区域、学习习惯的教育需求,努力实现一城一策、一校一策乃至一人一策。
“多元互联”,立足于运用立体媒介深化德育教育。应以高校课程思政为依托,搭建各科多元异构的课程应用及德育专业资源库平台,包括直播系统、社交系统、情景体验系统、活动及资源库、人脸识别系统、作业考试系统等等,同时注重完善智能互联的教育评估。基于新技术丰富德育环节,有助于为受教育者“画像”、定策,并使教育、反馈、调整、再教育形成良性闭环。
——耦合5G通信技术,增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
“去伪存真”,提升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抗御性。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于5G通信技术,须择其善者而用之、认清其不善者而防之。一方面,要善用技术手段应对德育挑战。综合运用5G手段,提升德育内容曝光率和感染力,催化良好情感氛围,提高参与度,形成教育合力;运用技术手段筛选信息、矫正行为,提升学生抵御网络技术负面效应的能力,助力营建健康网络。另一方面,要积极防范滥用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的高速率、广覆盖、海容量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的传播速率也大幅提升,同时增强了不良信息的隐蔽性、诱惑性,对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形成新挑战,需要及时完善网络治理规范。
“技艺融合”,提升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艺术性。在这里,技术是指施教者在育人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平台等物质条件;艺术则不仅限于德育过程中使用的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还包括施教者以理服人、以情塑人的教育技巧,以及其施教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施教者技术与艺术的多层次贯通,应表现为德育课堂融“三美”于一体:一美善于用技术衬托优化,使教育形式亮眼新颖;二美擅长用逻辑严密的说理循循善诱,使受教者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三美巧于用素材画龙点睛,使学习者在“美”中受教,教育过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