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时空穿梭的法律规则

周圣
2020-06-19 07:59:18  来源:检察日报

  6500万年前,一颗突如其来的小行星闯入大气层,导致统治地球已经一亿多年的恐龙灭绝。这种偶然、突发的致使生物进化中断甚至倒退的事件,在地质历史上并不鲜见。未来,技术的重大突破、内生外来灾害、致命病毒肆虐、末日核战爆发等等,每一项都可能在须臾之间改变我们熟悉的世界。从法学的视角出发,未来的人类社会如何自处,社会科学如何演进,法律规则如何变革,都是难以回答却又令人着迷的问题。科幻影视作品有一个门类涉及因果、逻辑、循环、报应问题——即时空穿梭,或可给我们提供思索的参照。

  时空穿梭,顾名思义,主要指瞬间离开原有时间、空间而达到另一时间、空间的行为和情景。抛开时间与空间是否为一体的理论探讨,时空穿梭的关注点多为时间线上的跳跃:回到过去或者跃向未来。如果某一天,主动抑或被动,人类真正掌握了时空穿梭技术,时间不再是线性、不可逆、无法中断的,历史不再是仅供后世学者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成为可以参与并见证的场景。此时,时空穿梭是否将不受任何限制?或者说,基于人类社会的某种考虑,针对时空穿梭动机和行为应当设定何种法则?若违反时空穿梭相关法则应当受到何种制裁?

  回到过去将改变现在?

  如果能回到过去重新作出选择,或许一切都将不一样,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感慨。将时间理解为单一、线性和可回溯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回到过去所做的事情如果与原来的时空不一致,必然会对现在以及将来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细微的,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中,为了身边小事一次次穿越时空“微调”过去的少女,却让原本正常走向的生活愈发混乱;可能是悲情的,电影《蝴蝶效应》中,男主为与童年相伴长大的女友走到一起,在回忆与穿越中做得越多,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令女友的未来愈发悲惨甚至死去,最后唯一的救赎办法是斩断联系,彼此相忘;可能是致命的,《命运石之门》系列,虽然其中存在所谓多条时间线,但穿越过去改变现在拯救未来的设定与单一线性时空穿越相当吻合,男主一次次的穿越尝试却带来女主的一次次死亡,命运线的无情收束令人绝望;也可能创造奇迹,如电影《X战警:逆转未来》中,在变种人被追杀殆尽之际,金刚狼回到过去对历史的关键进展作出改变,从而令整个故事的历史走向完全不同,未来被逆转,变种人得以继续生存。

  世界普遍联系且可以穿越历史的设定一旦实现,一方面,任何回到过去的做法都将令历史变得浮动而混乱;另一方面,为维持现状避免陷入各种不可预知的混沌状态,显然最保险的做法是对所有穿越行为予以限制甚至禁止。稳定和秩序成为穿越时空法律必须首要考虑的价值追求。假设以立法对穿越历史行为作出严格规制,对辅助穿越的措施和方法从严管控,对试图改变历史的动机和行为纳入非法和犯罪的范畴中,严厉打击。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可能需要建立如西班牙剧《时间管理局》中专门处理历史穿越事件的政府机构,委派执法人员缉捕各类违法穿越行为人,制止其对既定历史的“篡改”。如果将这种设定推向将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预知未来的情况,也就能够通过改变现在将不愿发生的未来规避掉,电影《少数派报告》即是通过特异人士的预知天赋提前阻止犯罪发生,从而实现刑事司法预防功能的最大化:以极小的代价将整个社会的刑事犯罪率降到最低。

  但从逻辑上分析,如果存在穿越过去以改变现在的可能性,那么原本发生的“现在”又去了何处,没有原本的“现在”如何在此基础上发生穿越行为?此即著名的关于历史穿越问题的“祖父悖论”:如果能够回到自己祖父童年生活的时代,自己穿越过去谋杀了祖父,那么理论上祖父就不会生下父亲,父亲不会生下自己,自己也将不存在,这又如何发生自己穿越到过去?按照这种逻辑推演,回到过去、改变现在的时间旅行机器应当无法出现,或者说时间单一线性基础上实现时空穿越的可能性不应存在,法律对此的探讨缺乏前提。

  平行宇宙与特定时空

  对穿越时空却不导致“祖父悖论”的一种解答是多重空间论:或许世间并非仅有一个宇宙,而是存在无数个平行宇宙。当一个人回到过去,其只是去到了另一个宇宙而非自己宇宙的过去,或者其回到过去的举动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平行宇宙,当此人导致祖父死亡时,只是平行宇宙的“祖父”死亡并引致相应改变,该事件对于原本所在宇宙的历史不产生任何效果,也就不会出现回到过去谋杀祖父将导致自己无从存在的悖论。

  对多重空间、平行宇宙理论诠释和运用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漫威宇宙电影系列,《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即依靠回溯到平行宇宙的过去取回所有宝石将已经消逝的一半数量生命体恢复;同是源自漫威漫画的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中,更是将多重空间的各类蜘蛛侠汇聚起来以对抗邪恶。但是,多重空间的存在除去迷人的探险遐想外,也会产生危险。电视连续剧《相对宇宙》中,两个平行世界某天突然打开了连接通道,二者的发展路径,因其中一个地球上的禽流感被传入另一个地球导致几亿人死亡而走向迥异,发生灾难的世界心怀仇恨,不断将自己这方的人类悄悄输入另一个正常发展的世界,“取代”掉其对应的平行空间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谋杀、阴谋与动乱因此持续上演。

  如果平行宇宙存在且具有相互穿越的可能,法律应当持何种态度?

  首先,应当警惕和限制随意穿越行为。穿越到过去或未来的平行宇宙,虽然不会对自己宇宙产生影响,但对被穿越宇宙的进程将造成不可预知的变化,回到平行世界的过去依靠信息时间差谋取利益、或者去到未来带去那个时代稀罕少见的“古董”,这对于被穿越的宇宙的人类显然不公平且存在危险性,若不加以限制,时间与空间的互相穿越将产生无数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因果律混乱现象,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稳定。

  其次,应当以维护自己所在宇宙利益为原则制定法律。既然时空已经不再存在不可突破的边界,那么,自身所在的宇宙和利益就应当首当其冲受到保护,避免其他宇宙的“侵蚀”和“伤害”。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中,面对无数个平行宇宙衍生的“自己”和“朋友”,人们首先感到的不是熟悉和亲切,而是威胁和害怕,于是采取种种过激手段试图保护自己。当差异和交互同时存在时,自我意识和群体归属的形成就不可避免,法律面对不同时空的联系和交叉,必然会像当前维护所属国利益一般维护自身所在宇宙的独立和利益。

  再次,司法案件的事实查明在将很大程度上不再是问题。一旦发生司法纠纷、事实难以确定时,法官或者当事人可以通过回到过去的方式将案涉事实回溯和记录,且这种再次经历并不会改变自己所在宇宙的历史,法官据此作出裁判则仅需要考虑法律选择和适用,冤假错案的可能性将降低到极低,当然,鉴于“蝴蝶效应”的存在,回到案发之前的行为也可能对案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造成一定影响,而无法百分百地重现历史,因此产生的误差理论上无法根除,但在做好相应准备的情况下,情景重现仍然大概率会得到承认。

  时空循环与命运之手

  穿越时空却能够回避“祖父悖论”的另一种解答是:即使怀着谋杀祖父的图谋穿越回到过去,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达成目标,在过去实施的一切行为对现在和未来不会造成任何改变,甚至那些“穿越”的行为本身可能成为引发当前事实的原因。这是一种能够完美解释时空穿越后果却又令人无比悲观的理论,因为这意味着: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任何试图改变历史的行为都是徒劳。

  电影《十二只猴子》中,在世界因突发的致命病毒陷入绝境之时,男主按照科学家安排穿越回到病毒暴发之前试图阻止病毒专家的研发和病毒泄漏,却阴差阳错促成所谓导致病毒扩散的“12猴子军团”的成立,最终男主在阻止病毒专家助手的过程中中枪身死,倒在了当时仍处于童年的自己面前,所有行为归于徒劳;改编自罗伯特·海因莱因小说的电影《前目的地》将命运的吊诡和时空穿越的莫比乌斯环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作为“孤女”长大的主角,邂逅一“男性”怀有孩子,孩子生下后被人带走穿越回过去送到一家孤儿院抚养,主角之后变性成“男性”,被“前辈”带到7年前遇到一“女性”令其怀孕,后在“前辈”引导下成为时空特工,穿越回过去执行任务中阻止“爆炸犯”未遂受伤整容,终于认识到过去的“孤女”“男性 ”“ 小孩 ”“ 前辈 ”“ 女 性”都是 其本人不同阶段的身份,而“爆炸犯”也是年老精神错乱的自己,他最终将“爆炸犯”击毙,实现了莫比乌斯环的闭合;台湾剧《想见你》却给出了一个终结时空循环的光明结局,最后依靠女主的努力改变了历史,可之前所有的故事和美好皆成乌有,令人唏嘘。

  如果穿越时空却无法改变历史得以确证,对于尊崇自然法和自由主义的部分法学学者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历史将按照冥冥之中的天定丝毫不差地演进。在此设定下,个人的选择已经无足轻重,思考的人类甚至连令上帝发笑都不可能:因为思考本身也是被设定和固化的。可对于实定法而言,不能任意改变的历史与世俗生活的关系并不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类发展,仍然需要基于平等、公平、正义、秩序等法律价值为社会运行设定规则,即使命运无法更改,但依凭努力仍然可以达成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不竭尽全力,又如何知晓命运给自己安排了怎样的未来。只是此时,关于规制穿越历史的法律,似乎就可有可无了,因为已经发生的历史必然是伴随着后人的“穿越”而共同形成的,无论是否对穿越行为作出限制,历史也不会更改,即使予以干涉,也仅能表示无形的命运之手早已安排“历史的车轮”走上这条轨道。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宇宙仍有无数奥秘等待人类探索,或许穿越历史的可能性并不限于上述类别,看似合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假想或许仅仅是目前科技水平下的人类幼稚的“猜测”。相对于浩渺的星空,法律能够施加影响的方面仍然很少,法律制度的内涵和边界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拓展。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